近日,瑞士再保险公司(以下简称“瑞再”)发布《浅析农村自建房的地震风险》指出,从2008年汶川地震到2023年甘肃积石山地震,农房倒损始终是中国地震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面对农房抗震“先天不足”的问题,地震保险正成为守护农民家园的新防线。
农房抗震“先天不足”
瑞再分析了三层及以下农房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模式、倒损机制以及常见农房类型的抗震能力。
地震作用下房屋的受力模式与常规结构设计考虑的受力模式存在本质差异,因此需要额外的抗震设计。常规结构设计主要关注房屋的竖向承重能力,即承重结构是否能够承担房屋自重、人员和物品重量等竖向荷载。而地震发生时,地面剧烈的横向振动对房屋施加水平加速度,在结构自重下形成水平荷载,并引起房屋横向振动和水平位移。
地震破坏农房的常见机制包括剪切破坏、弯曲破坏、整体失稳、连接失效、面外破坏等。农房在地震作用下的实际表现很大程度取决于其结构类型,主要包括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砖(石)木结构、竹草土坯结构等。数据显示,砖混结构是中国主要的农房结构形式,共计约1.3亿户,占全国农房存量的57.2%。
砖混结构农房的材料、构造措施及施工质量有保证时,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钢筋混凝土结构农房的造价较高,但抗震性能优于砖混结构。砖(石)木结构农房的木构件与砖墙连接松散,整体性差,抗震能力普遍弱于砖混结构。竹草土坯结构农房较常见的夯土墙和土坯墙抗弯、抗剪能力较弱,墙体与其他构件连接松散,抗震能力普遍较差。
瑞再指出,农房抗震先天不足主要源于“自筹自建自用”建造形式缺乏系统的抗震设计。为此,中国各地因地制宜,制定发布了满足国家设计标准、适应当地建筑条件和风貌的农房标准设计图集,为农户建房时提供参考,大大提高了新建农房的抗震能力。
构建风险缓冲机制
通常农房住户长期缺乏自然灾害防范意识,农房抗震能力普遍较弱,在地震中面临更大风险。为有效应对风险,一方面要持续加强农房的结构安全,另一方面要通过金融手段构建风险缓冲机制。地震巨灾保险应运而生。
2015年,中国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共同体(后更名为“中国城乡居民住宅巨灾保险共同体”)成立。在农房领域,云南大理率先启动农房地震保险试点,采用“指数+实赔”相结合的赔付机制。此后,河北、浙江、山东等省份陆续开展农房地震保险试点,逐步扩大保障覆盖范围,目前已有10多个省份实现农房地震保险保障。
瑞再指出,在农房地震巨灾保险的发展中,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一方面,地方政府对本地农房分布、建筑质量和地震风险状况更为熟悉,能够因地制宜设计保险方案;另一方面,政府具备统筹制定参保标准、财政补贴政策和理赔流程的能力,有助于提升农户参保意愿,扩大保险覆盖面。将巨灾保险纳入地方减灾规划和农村住房安全工程,有助于推动保险机制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农户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
推动农房地震巨灾保险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保费定价机制,但农房地震保险定价面临多重挑战。瑞再认为,一是地震属于低频高损事件,历史损失数据稀缺,难以支撑传统精算模型;二是现有地震巨灾模型多聚焦商业建筑,对农房的结构、风险特征适配性较差;三是农房底数不清,质量参差不齐。大量自建房缺乏设计施工图纸,抗震能力评估往往依赖于砌筑方式和外观现状,导致保险产品定价缺乏可靠的风险质量依据。
针对上述定价难题,瑞再等机构积极推动在农房地震保险中采用指数保险机制。该机制的优势在于定价不依赖于历史损失数据,而是基于历史灾害数据和地震参数模型。同时,指数产品赔付快捷透明,触发条件明确,可显著提升灾后响应效率,简化理赔流程。对于分布广泛、定损困难的农房保险场景,指数保险提供了一种高效的解决方案。
瑞再认为,针对农房抗震能力难以准确评估的定价难题,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也许能提供关键突破。该普查围绕地震等六类灾害,对全国范围内的风险隐患和减灾能力进行系统调查,建立了以“栋”为单位的农房建造质量与抗灾能力数据库。数据库不仅为农村危房改造和安全隐患排查提供重要依据,也为农房巨灾保险风险评估、科学定价与理赔核定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当前,亟待推动数据库与保险业信息共享及协同应用,打通数据壁垒,使保险公司能够基于统一、权威的风险信息开展科学定价与精准承保,从而提升保险产品的可行性与公信力。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