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如何“出海”又“出彩”

2025-06-30 16:17:59

当前,广东制造业已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但高度开放的特性也使其更易受到国际形势波动的冲击。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主动“走出去”,凭借产业链规模优势积极开拓海外市场,逐步形成“不出海恐出局”的共识。这既是务实之举,也是战略选择。

工行携国有资本组建百亿战略性产业基金助力广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制造业|工商银行|广东省_新浪新闻

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体。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缺乏控制力和话语权,受国内外双重因素影响“不得不走出去”,主要动因包括:规避惩罚性关税(如转移生产基地);满足欧美客户规避地缘政治风险的“近岸外包”需求;开拓国际市场以避开国内价格竞争;跟随产业链链主转移以提高供应效率。同时,也有部分企业掌握核心技术,主动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

以产能转移为重点。许多中小企业选择将附加值较低的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到海外,既能利用新兴经济体的廉价劳动力优势,还能规避部分终端市场的贸易壁垒。同时,部分企业在海外搭建完整的供应链体系,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比如,比亚迪在欧洲市场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迅速,带动亿纬锂能、欣旺达等广东电池厂商相继到匈牙利设立生产基地。

信息匮乏与决策困境。虽有出海意愿,但中小企业普遍对“走去哪、如何走”感到迷茫。限于规模,许多企业难以独立深入调研目标市场。个别已“出海”的企业,因对东道国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了解不深,易在用工、环保等方面触碰红线,造成损失。

跨文化管理难题。东道国政府通常要求企业雇佣一定比例的本地员工。因员工受教育水平、工作理念(如主动性、责任意识、加班意愿等)存在文化差异,企业实际生产效率或低于国内。

资金瓶颈凸显。企业虽然可以通过补贴政策免费或低成本获得中信保提供的海外投资保险,有效规避部分风险,但保险额度常不及预期。加之国内政策性银行对海外贷款门槛高,东道国中资金融机构少,导致企业融资困难、资金周转空间受限。

复合人才稀缺。企业亟须能够统筹国内外业务、熟悉行业运营、通晓当地语言法规且愿长期驻外的复合型人才。

健全服务体系,助力出海企业“落地生根”。探索建设高水平的海外产业园区,优化提升境外经贸合作区功能布局,推动境外经贸合作区与省内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联动,加快跨境电商海外仓建设,打造企业“抱团出海”“抱团发展”的支撑平台。建好用好广州南沙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整合海外粤商会、贸易促进代表机构、咨询机构等资源,提供涵盖政策咨询、投资促进、金融财税、风险防范等领域的一站式服务。搭建常态化信息交流平台,指导企业解读目标市场动态与政策法规,辅助企业客观评估对外投资的风险与收益。

深化产业链国际合作,统筹用好两个市场资源。优化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审批和管理体制,完善境外投资项目备案制度,提升审批效率,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评估和应对机制,防止核心环节过度外移。优化境外投资风险监测和预警体系,及时跟踪已对外投资企业的经营状况,引导并督促企业完善合规管理体系。鼓励企业拓展多元化“走出去”模式,如跨国并购、技术合作、合资建厂等,同时力保关键环节、高附加值环节扎根国内。完善人才支持保障机制,落细落实人才优惠政策,加强国内外高校合作定向培养复合型人才。

聚焦新质生产力,锻造核心竞争力。发挥国家标准的引领作用,推动纺织服装、电子装配、家电家具等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链式升级,建立健全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与治理体系。深入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实现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全覆盖。健全企业市场化退出机制,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化竞争领域国际合作,加强国际竞争监管和执法合作,完善海外知识产权纠纷预警、跟踪和应对机制,加大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

来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王立钊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