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日起施行的《采用国际标准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推动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有利于加快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对于畅通优质产品国内国际双循环,特别是培育打造国家级品牌具有重要意义。有效实施《办法》,推动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需要加快建立以采用国际标准为抓手推动国家品牌建设的机制。
采用国际标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龙头企业、产业链各环节企业及不同区域企业的协同推进,客观上需要一个能统筹推进采用国际标准制定、集中展示中国产品质量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国家级平台。从质量建设与品牌建设关系看,质量是品牌的基础,品牌是质量的彰显。应摈弃为标准建设而建设的思维,将质量建设与品牌建设有机联系起来。例如,“中国制造”作为重要的产地标识,长期以来代表了我国出口产品的整体形象。然而,伴随外贸主体日益多元,“中国制造”已演变为一个相对广泛的概念,缺乏统一的品牌牵引力。因此,系统性地建设“中国制造”“中国农产品”“中国服务”等国家级品牌矩阵,并将其作为整合资源、对接国际标准的平台,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国家级品牌面向国际市场,与国际标准接轨是重要前提。鉴于采用国际标准具有普适性和特色性相结合的特点,建议采用“国际同标+中国特色”建设中国品牌符合采用国际标准建设要求,其中“国际同标”指采用国际标准作为基础性门槛;“中国特色”指在此基础上适当融入国情特征与自身优势,使之更具标识性。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正在推动建设的“湾区标准”就是粤港澳三地互认的标准,而“港澳标准”均高度对接国际标准。这提供了一个在国家特定区域先行先试、有效采用国际标准的范例。
区域品牌(如区域公用品牌、地理标志品牌)代表某一区域内同行优质产品的集体形象,是区域性优势产业的集合体。通常由行业协会(商会、联盟)申请,主管部门审批管理。一个区域公用品牌能覆盖众多优质企业,且与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紧密相连。因此,以其为支点推动采用国际标准,能迅速扩大标准覆盖面,提升集群整体质量水平。
目前,我国各地有许多影响力不一的区域公用品牌。优先选择出口能力强、国际影响力大的区域公用品牌开展采用国际标准工作,既能够快速扩展标准应用范围,又能有效带动相关企业产品质量升级。
行政区品牌是以行政区优质产品为依托、以行政区命名、由地方政府主导建设的集体性品牌。现实中,行政区品牌多以“行政区简称+优品”命名,例如“广东优品”“广州优品”等。
作为区域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区域公用品牌(地理标志品牌)相比,行政区品牌更具品牌地域边界清晰、产品品质层次分明、品牌权益归属清楚与品牌管理职责明确的特点,因此可以有效避免区域公用品牌的“公地”问题。
从质量标准看,行政区建制的层级性,使得不同层级的行政区品牌产品质量标准具有天然的等级框架。通过构建层级分明、品质递进的行政区品牌矩阵,可逐步形成中国品牌的坚实基础。同时,不同层级的行政区品牌产品在出口中执行国际标准,能更有效地向各层级品牌推广统一标准要求,推动整体质量提升与国际接轨。
例如,目前江门市构建的“江门优品”“开平优品”“马冈优品”等优质品牌,已形成“市—县—镇”三级行政区品牌矩阵,而且开平的县镇两级行政区品牌中,已有22个具备供港澳资质。这意味着“开平优品”产品标准已达港澳标准,行政区品牌营运企业可通过对标港澳标准制定优品采购标准,直接转化为采用国际标准。这不失为一条既能推动采用国际标准工作,又能推而广之的实施路径。因此,鼓励“马冈优品”“开平优品”乃至“江门优品”品牌营运企业主动与国际标准接轨,条件日趋成熟。
推动《采用国际标准管理办法》落地,需要多路径发力。发挥国家品牌平台的整合牵引作用,依托区域品牌扩大覆盖范围,利用行政区品牌层级架构明确权责、层层推进,形成“点—线—面”联动的机制,是加速内外贸标准统一、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级品牌的有效途径。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