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台风的移动路径?”
“数据基于什么模式得出?”
7月24日,在国家气象中心,来自喀麦隆的“一带一路”气象访问学者库阿姆•特吉亚•马格洛伊尔指着面前的四块电脑屏幕,连连提问。
他指尖划过的,分别是我国云端早期预警系统的核心界面——监测、预报、早期预警以及定制化实况。
上个月,马格洛伊尔在上海参加了人工智能赋能全民早期预警国际培训班,熟悉了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工具箱。
此刻,面对云端早期预警系统这个“新朋友”,他敏锐地捕捉到一个熟悉且二者都有的关键词——“工具箱”,兴奋地转向身旁的国家气象中心全球气象室高级工程师解晋,“云端早期预警系统里的‘工具箱’界面和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工具箱有什么不同?”
“云端早期预警系统中的‘工具箱’不仅融合了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工具箱中城市洪涝、大风、健康等气象风险评估产品,”解晋逐一点开每个工具箱的界面,“你看,这个‘云端百宝箱’还包括由中国气象局联合清华大学共同研发的人工智能全球中短期预报系统‘风清’;这个是国家气象中心诊断分析工具包(MetDig),这个是全流程检验程序库(MetEva)……”
“‘风清’‘风雷’‘风顺’……”马格洛伊尔轻声念着这些充满东方诗意的“风”家族名字。
云端早期预警系统已经在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亚、所罗门群岛等国实现定制化应用。“这表示它可复制、易操作、好推广,希望也可以在喀麦隆本地化部署,进一步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马格洛伊尔说。
体验该系统时,马格洛伊尔反复提及携手缩小早期预警差距的重要性,“这不仅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气象水文部门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同时也对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需要全球共同努力!”
马格洛伊尔希望与中国伙伴携手,推动喀麦隆和中国更加深入地开展早期预警合作。
来源:中国气象局 蒋芷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