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机器人先要培养适老思维

2025-08-15 15:33:26 作者:李霞

外骨骼机器人助力腿脚不便的老人行走,理疗护理机器人精准识别老人穴位,智能养老机器人通过AI语音交互缓解独居老人的孤独感……8月12日,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闭幕。据报道,大会期间,在一众“机智”过人的参展选手中,养老机器人格外受关注。很多老人不由得期待,机器人何时能够走到自己身边?

智能养老机器人,赋能养老新格局_怡美工业设计公司

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2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3亿,其中,约有3500万失能老人需要长期照护。2024年底,北京市60岁及以上人口已经超过500万。在养老服务供给存在巨大缺口的当下,养老机器人不失为弥合供需矛盾的新路径。养老机器人纷纷亮相,勾勒出未来智慧养老的生动图景,是老人享受智能康养的福音,也是机器人行业发展的一大方向。

对老年人而言,机器人养老,不只是有“人”养老,更是优质养老。多少老人腿脚不便,又怕麻烦不肯去医院,即便难受也忍着。多少失能老人如厕、洗浴等基本需求,伴随着难以言说的尴尬。多少独居老人出不去门、没人聊天,对着电视从早坐到晚。功能各异的机器人,不仅能照顾老人起居、监测健康状态,还能辅助老人做康复训练、提供情绪价值。机器人养老,背后是老有所养与“有尊严地老去”的宏大命题。

一方面是机器人功能越来越强大,一方面是养老市场需求越来越旺盛。但也必须看到,智能康养机器人尚处于起步阶段,离真正走到老人身边还有很长的距离。比如,机器人动作不够连贯、流畅和轻柔,服务“态度”显得生硬和笨拙;老人需求各异,养老机器人提升日常护理、专业急救等方面的能力,还有赖海量的数据加持。不少老人认知、听力、行动能力等生理功能下降,难以向养老机器人发出精准指令。老人方言口音差异、对科技的接受程度不同,也会影响机器人的工作表现,影响老人的使用体验。此外,价格高昂也是养老机器人进入寻常百姓家的一大障碍。

填平老年人与机器人之间的“数字鸿沟”,打通机器人进家门的堵点,需要各方共同发力。值得肯定的是,2025年我国牵头制定的全球首部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发布,聚焦老年人日常照护、健康监测、紧急响应等需求,为养老机器人产品提供了重要的规范指引。企业不能为“想象中的老人”设计机器人,而要精准对接老人的生理特征、情感需求、生活习惯,培养机器人的适老思维。社区、养老院工作人员,不妨多带老人体验一下机器人的服务,让老人愿意亲近“钢铁护工”。随着机器人量产、补贴政策倾斜,相信养老机器人的价格会更加亲民。

技术的终极善意,在于带给人温暖与尊严。期待更多技术加持,让养老机器人更懂老年人,让老年人指望得上。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李霞

责任编辑:王立钊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