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秦绣,源于陕西民间古老的绣种纳纱绣和穿罗绣,是融合多种技艺形成的当代刺绣艺术,作为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三秦人民千年的历史与文化记忆。
赵春(左)母女俩在她们的非遗小院里创作秦绣作品
在铜川市耀州区,有这样一对母女,她们用热爱和坚守,致力于秦绣的传承和发展,以精湛的技艺和创作理念,让刺绣这门古老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匠心传承 指尖绽放非遗之美
近日,走进耀州区文庙街赵春的绣坊内,只见墙面上挂满了色彩斑斓、针法细腻的各式绣品,有以京剧脸谱图案、历史人物故事创作的绣品,还有绣满花鸟虫鱼、展现新时代精神风貌的绣品。
顺着光线往里走,两边靠墙的木架上摆满了虎头鞋、绣花鞋和绣满“吉祥如意”等字样的鞋垫,正中的绣床上放置着各色针线,还有绣制的半成品,给朴实的小屋绘上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我的母亲,还有姑姑和姨妈,她们都从事刺绣工作,到我这代已是第四代传承人了。自幼耳濡目染,让我也爱上了刺绣。我希望把这份坚持和热爱永远传承下去。”赵春说。
据赵春介绍,她自小喜爱绘画、剪纸和刺绣等民间工艺,至今已从事耀州刺绣技艺50余年,熟练掌握刺绣针法近百种,专业创作40余年,研究民间刺绣技艺20余年。
以针代笔,以线晕色。赵春坐上绣床,持针挑线,手指上下翻飞,针脚落处,一只栩栩如生的青蛙“浮出”缎面。“耀州刺绣,以‘平、光、净’为特色,针法细腻,色彩瑰丽,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赵春说。
赵春的刺绣作品,硕果累累。代表作品有《桩子枕头》《绣花鞋》《儿童背心》等,还有刺绣长卷《照金烽火耀陕甘》《清明上河图》等。其中《孙思邈坐虎针龙图》《龟蛇图》《药王像》等作品被中国药王山博物馆、照金纪念馆、耀州档案馆收藏。
两代绣娘 秦绣传承的“守”与“破”
受母亲赵春的影响,崔萌也成为了一名秦绣非遗传承人。2007年,她与母亲共同创办春萌刺绣工作室,通过自己的悉心研究,创新探索,将秦绣不断发扬光大。
一针一线,绣的是纹样,传承的却是心脉。“我母亲主打耀州刺绣,更注重自然色彩呈现,作品题材广泛,具有强烈的乡土气息。我则以穿罗绣为主,色彩运用灵活多变,更侧重于历史文化题材和本土文化元素挖掘。”崔萌说。
据崔萌介绍,在继承基本技法的基础上她和母亲都有所创新,虽然风格不尽相同,但初心都是希望通过传承和创新,使刺绣这项古老的非遗技艺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如何更好呈现穿罗绣的针法,让更多人喜欢秦绣,是我一直思考的难题。”崔萌表示,只有与本土文化相结合,融入陕西自然风光、历史人物故事和文化符号,同时将秦绣技艺运用到服饰、文具、手链等日常用品设计中,才能让秦绣走进群众生活,为大家所喜爱和认可。
承古不泥古,创新不离宗。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崔萌已经掌握了300多种秦绣针法。其作品除了继承传统的花鸟虫鱼等纹饰外,还增加了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的仕女图像,融入了更多文化元素。
2025年,崔萌以兵马俑为创作主体的《重生》系列作品走出国门,在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陕西活动周参展,它让秦俑以刺绣的形式走向世界,让更多国内外人士了解秦绣魅力,也让秦绣、秦俑获得了“重生”。
退而不休 让非遗“种子”生根发芽
技艺若有魂魄,必是代代相传的薪火。
赵春并不满足个人技艺的精进,2017年,耀州刺绣被列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她毅然扛起耀州刺绣的传承大旗。她深知,要让这门古老技艺持续绽放光彩,就必须让更多人参与其中。
为此,她走遍铜川市区,将刺绣技艺带进农村、社区和校园,并搜集整理近百件当地民间珍贵的刺绣作品,创新刺绣针法30余种,其中保留针法10余种,成为名副其实的耀州刺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2018年,赵春被铜川职业技术学院、耀州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聘请为刺绣教师。她耐心细致,从最基础的针法教起,手把手指导每一位学员,使他们逐步掌握刺绣要领,让刺绣这门非遗技艺在校园活动中大放异彩。
有一分光,发一分热。赵春在耀州刺绣非遗传承上,不辞辛劳,硕果累累。她开展各类刺绣培训200余期,累计培训学员6000余人。同时,举办个人刺绣展览16次,参加国家、省市各类大型展览50余次。其刺绣作品荣获2017中国(广东)民间工艺博览会金奖,第53届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铜奖,首届陕西省民间工艺大赛获二等奖,陕西省“大唐西市杯”旅游商品大赛二等奖,铜川市“正阳杯”首届妇女手工艺品技能大赛刺绣类一等奖等各类奖项。
“把秦绣技艺传承下去,将中国文化传播出去”。这是赵春母女两代人共同的梦想,也是他们执着和坚守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