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作为新时代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战略选择,城市内涵式发展并非简单的模式更迭,其本质是对传统上依赖空间扩张、资源消耗的外延式发展模式的超越。在日益趋紧的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亟须以质量提升为核心、效能优化为关键、动能转换为引擎,协同发力,为城市发展开辟一条更坚实、更可持续的新路径。
城市内涵式发展战略对城市治理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城市内涵式发展所追求的质量、效率和可持续性,核心支撑在于科学、高效、精准地配置与运用有限的治理资源,实现公共服务供给的靶向性与效能的最大化。要以“绣花”般的匠心、耐心与巧心,通过科学决策识别真需求、精准施策匹配优资源、动态调适优化全过程,确保每一分治理资源都用在刀刃上,避免无谓损耗,最终实现治理资源对城市发展需求的精准滴灌与公共福祉的有效直达。
社区精细化治理是城市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作为城市运行的基础单元和治理体系的末端,是政策落地生根的“最后一公里”,是居民感知城市服务与品质的窗口,也是检验治理效能的“试金石”。社区精细化治理的核心任务,就是将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和内涵式发展的目标,具体落实到最基层的治理实践中。要在城市管理的最小单元内践行“像绣花一样精细”的理念,将宏观的策略转化为微观层面的具体行动和可感知的成效,从而为城市整体推进内涵式发展、走好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道路提供坚实支撑。
推动社区精细化治理走深走实,为城市内涵式发展筑基赋能,关键在于把握以下着力点: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锚定精细化治理的价值坐标。以人为本与民生改善是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根本目标,社区治理必须始终以居民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破除重管理轻服务的传统思维,将民生为本贯穿治理全过程,把居民关心的具体问题当作治理的首要任务。社区治理要因地制宜,精准发力,通过差异化聚焦,确保资源投入精准匹配社区最迫切的需求。通过建立常态化需求调研机制,精准识别社区内不同群体的差异化诉求,并依据社区主体人群特点明确核心发力方向。例如,在老年人口比例较高的社区,重点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站、健康监测点等适老化设施与服务;在双职工家庭集中的社区,重点增设托育托管、课后辅导等儿童照料与教育支持服务;对于新业态从业者聚集的区域,着重提供临时休息、充电补给、政策咨询等服务。同时,强化基层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通过定期开展沟通技巧、应急处理等培训,提升其贴近群众的服务能力。推动治理重心下移,实行网格员包片制度,确保居民诉求得到及时响应和有效解决,让居民在精准服务中增强归属感,为城市内涵式发展凝聚民心共识。
构建多元协同体系,释放精细化治理的主体势能。城市内涵式发展需要多元力量协同共进,社区治理也需在社区党组织统筹引领下,厘清政府、市场、社会、居民等各主体的权责边界,精准定位、各展所长,构建起定位清晰、协同高效、运转有序的治理机制。社区党组织应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向内深入挖掘社区能人、场地、文化等资源潜力,统筹协调各方资源与力量。政府部门应加快转变职能,集中精力做好制度设计、资源协调和监督保障,并为社区盘活内部资源提供政策支持。市场主体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对接并利用社区闲置空间、需求信息等资源,通过养老服务、社区食堂等市场化服务补充公共服务缺口,形成公益与市场相结合的服务供给模式。社会组织要在矛盾调解、文化浸润、公共服务等多元领域精准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真正成为传递政策温度、疏解民生堵点的中间桥梁。居民要强化主人翁意识,通过社区议事会、楼栋长制度等渠道参与治理决策,搭建线上线下结合的议事平台,针对停车难、物业纠纷等问题组织多方协商,让政府、物业、居民在平等对话中找到共识,形成多元共治、成果共享的治理共同体,为城市内涵式发展注入活力。
优化全流程治理机制,提升精细化治理的运行效能。城市内涵式发展要求治理高效化,应构建事前预判、事中管控、事后反馈的体系以提升社区治理效能。事前要建立风险评估机制,通过网格员日常巡查、大数据分析等方式,提前排查老旧小区改造、垃圾分类推进等工作中的潜在矛盾,邀请居民代表参与方案制定,从源头减少分歧。事中要细化责任分工,将治理任务分解到具体岗位、明确到具体人员,实行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例如在社区环境整治中,明确网格员负责巡查、物业负责清运、志愿者负责宣传,确保每个环节无缝衔接。事后要完善反馈改进机制,通过居民满意度调查、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及时收集治理效果的评价意见,对存在的问题立行立改。同时,要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壁垒,推动公安、城管、民政等部门数据向社区共享,实现一次采集、多方复用,让治理流程更顺畅、响应更迅速,以治理效能的提升支撑城市内涵式发展的质量跨越。
深化信息技术赋能,打造精细化治理的智慧引擎。要加快社区数字化转型,构建一站式智慧治理平台,整合养老、医疗、社保等民生数据,实现服务事项便捷的线上办理。既要让居民在指尖轻触间就能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网上问诊、查询物业维修进度、了解社区生活地图等服务事项,也要让基层工作人员借助大数据分析精准识别独居老人的帮扶需求、预判社区公共设施的维护周期等,告别“多头跑路、重复录入”的低效困境。同时,为确保信息技术在社区治理中可持续、有效落地,需着力构建稳定的支撑体系。一方面,政府应优化资金投入结构,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整合条线下沉资源等方式,保障社区智慧平台的基础运维与关键功能更新,切实改变重建设轻维护的倾向。另一方面,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补充的可持续投入机制,鼓励企业基于社会责任和合理回报预期参与社区智慧服务供给。此外,要强化实际应用能力,通过组织操作培训、开展优秀数字治理案例教学、建立技术专员驻点指导机制等方式,切实提升社区工作者运用信息平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技术真正服务于治理效能的提升。
培育精细化治理文化,厚植精细化治理的精神滋养。城市内涵式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浸润,社区治理的精细化同样需要精神理念的引领。精细化治理的核心在于精准高效,而非形式主义的内卷化。要坚决反对将精细化等同于繁琐程序和文牍主义,将社区工作者从繁文缛节中解脱出来,使其精力聚焦于精准识别需求、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服务效能,让将小事做细、细事做精成为基层工作者的自觉追求。要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理念培训,引导其将服务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掌握精准工作方法,在处理邻里纠纷、解决民生难题时展现更多耐心和温暖。同时,丰富社区文化活动,通过“邻里节”“社区微讲堂”等形式,增进居民间的互动交流,培育守望相助、共建共享的社区精神。鼓励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组建环保、调解等志愿队伍,让社区事务共同管理成为共识,以文化凝聚力提升社区治理软实力,最终实现工作精准高效。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湘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