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数字乡村,需要“精准滴灌”

2025-08-25 15:23:07 作者:霍旻含

近年来,数字乡村建设不断提速。将各类事务搬上数字平台,逐渐成为乡村治理的“标配”。在四川、宁夏、广东等地,“村级服务平台”普及应用,拉动村民参与、提升治理效能的成果很亮眼。

数字中国下一站:数字乡村!-德行教育官网

但也有人质疑:城镇化加速下,不少村子“空心化”,村里老人多,智能手机使用不熟练;且乡土熟人社会,人们习惯了有事直接找村干部。推广数字治理平台,是否会沦为“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给基层干部徒增负担?

面对这样的质疑,需要明确一点:数字平台要真正惠及乡村,就必须基于实际需求,找准应用重点,“精准滴灌”,而非盲目推行,“大水漫灌”。

“精准滴灌”,首先要激活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

传统乡村治理模式中,村民们往往被动接收信息、执行政策,对村委工作不了解,参与渠道有限,有时与村干部沟通不充分,影响乡村治理效果。因此,数字平台不应仅仅充当“线上公告栏”,更要借助“积分制”“清单制”等,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意愿。

比如,四川村级服务平台从游戏中获取灵感,设置“热情值”“经验值”等游戏化元素及“加油耕耘者基金”,鼓励村民使用;开发“村民议事”功能,让资金分配等重大事项能在线上公示、讨论、表决,外出务工人员也能有效参与;村民还能随时上报卫生问题、安全隐患等,并跟踪处理进度。

“精准滴灌”,还要让乡村治理决策更精细、更科学。

随着乡村社会动态发展,村民需求日益复杂多元,传统乡村治理多依赖村干部的个人经验判断,有时难免粗放、滞后。因此,数字平台不应停留在将案头文件电子化,而要充分利用数据,为治理提供“智慧大脑”。

在宁夏,借助智能传感器、物联网和大数据,葡萄酒、枸杞等特色产业全面提质升级,村干部带领村民“蹚出”增收的幸福路;耕地巡查、防灾减灾、治安防控,过去要村干部亲自跑腿,如今打开手机APP,借助卫星导航与数字模型,不但省时省力,还能智能预测,变被动响应为主动防控。

“精准滴灌”,亦需突破乡村产业发展的“资源瓶颈”。

过去,资金、土地、人才、信息等资源匮乏或错配,是乡村产业振兴的瓶颈。如何撬动更多可用资源、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带动村民致富?依托互联网企业,数字平台在这方面天然有优势。

在各地村级服务平台上,每个村子的特色餐饮、民俗活动、民宿等资源都得到整合;积分能兑换产业助力服务,包括文创产品设计、文旅地标打造、农产品包装升级等。借助平台的分享、直播等功能,乡村非遗文化、民俗活动、古建风貌也得到记录和展示,便于更好打造文旅IP。

推进数字乡村治理现代化,数字平台有着巨大潜力。但“数字化”不能“走过场”。倘若忽视乡村治理的实际需求,一味把线下事务、案头文件通通搬上线,只会造成资源浪费,给基层干部徒增负担,就像“大水漫灌”。只有深入分析乡村全面振兴的痛点、难点,充分利用技术优势“精准滴灌”,数字化才能真正赋能乡村发展。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霍旻含

责任编辑:王立钊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