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9月9日,秋阳杲杲,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旬阳市主场活动于安康市旬阳石门镇王家坪村富硒贡米基地盛大启幕。广袤稻田,金黄稻穗层层叠叠,清新稻香在微风中悠悠飘散,质朴村民的脸上,满是丰收带来的满足笑意,处处洋溢着欢快热闹的节日氛围。
此次丰收节活动以“庆丰收品富硒贡米同振兴享美好生活”为主题,吸引了各地游客纷至沓来,众多农业科技企业也踊跃参展。舞台上,极具地域韵味的文艺节目接连上演,民间歌舞、传统戏曲等表演,将旬阳丰富的民俗文化魅力尽情彰显。农产品展示区中,各类土产陈列有序,让人看得眼花缭乱。颗粒饱满、莹润如玉的富硒贡米最是出众,现场蒸制后,香气扑鼻,引得众人纷纷尝鲜,品尝者无不对其口感啧啧称赞。
今年,旬阳市锚定目标、加压奋进,大力推进作风建设,深度推进“三个年”行动,全力打好“八场硬仗”,“十四五”规划收官工作加速前行,其中“三农”领域成就卓越,光彩照人。
产业布局上,旬阳市全力推动富民产业、特色产业、专精产业多向拓展,大力开展7条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行动,不断深挖产业潜力。同时,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新渠道。如今,旬阳已成为夜郎古酒业优质拐枣原料的供应地,其产出的富硒枳椇子代用茶还斩获第七届“森博会”金奖。“太极跑・好运到”文旅招牌持续打响,显著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环秦岭”旅游大巴顺畅通行,银发旅游专列也成功首发,旬阳踏春赏花休闲游线路也凭借自身特色,入选省级精品旅游线路榜单。
生产保障维度,旬阳市始终把住耕地保护红线这条关键线,面对气候波动等挑战,精心组织抗旱保苗行动,筑牢粮食根基。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稳保持在26.98万亩以上,油料播种面积持续稳定在16万亩以上。此外,当地烟草、拐枣、魔芋、生猪、肉牛等规模化示范基地拔地而起,现代农业园区也蓬勃建设,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不断跃上新台阶。
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旬阳市发挥城市辐射带动效能,开展示范村镇创建活动,稳步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准。大力推行“五好”庭院经济,促使农村家庭增收与环境美化相得益彰。全力狠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如今,旬阳城区已实现5G基站信号全方位覆盖,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6.4%,李家台、水泉坪等5个村落更是脱颖而出,入选全省首批“千万工程”示范村名录,成为乡村建设的亮眼标杆。
在旬阳三农事业的蓬勃画卷中,石门镇是浓墨重彩的笔触。这里历史文化深厚悠久,青山绿水环绕,物产得天独厚,百姓吃苦耐劳、朴实善良,乡风文明和谐。近年来,石门镇党委、政府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三农”工作重要指示,扎实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以“生态渔稻茶乡、农旅康养石门”为定位,聚力于“做强贡米品牌、大神河流域治理、西岱顶景区开发”三大关键任务,在产业培育、基建完善、社会治理、康养旅游四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镇党委书记胡秀斌介绍,目前,石门镇构建起以渔、稻、茶、药为核心,烟草、魔芋、拐枣、碧根果、羊肚菌、畜牧养殖等协同发展的多元产业架构。全镇粮食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2万亩左右,其中烟草种植面积达2000亩,优质富硒贡米种植面积达到3000余亩,稻渔综合种养规模拓展到1500亩。龙套湾生态鱼养殖面积有100亩,存鱼量达到30万尾,建成陆基养鱼示范基地3处,总水体容积达6000立方米。与此同时,镇内新老茶园合计面积达4000亩,两条崭新茶叶加工生产线建成投运,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5000亩。当地还打造出百种中药材品种研学基地,泡农本草中药材加工公司也正式开工生产,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已经打通。
石门镇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主线,精心谋划年度重点项目30个,计划总投资规模高达2亿元。今年,四条长度均为10公里的产业路已竣工并投入使用,极大方便了农产品运输与产业发展。大神河流域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石楼路升级改造等民生项目也即将破土动工。当地紧扣“除、净、美、业、和”五字方针,开展农村环境整治示范评选活动,评定示范户120户、示范路24条、示范院落12个,大力推进105座改厕工程,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环境愈发整洁优美。石门镇还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依靠“五个群众”工作法,倾听群众声音,迅速回应群众诉求,基层社会治理的效率与质量都大幅提升。
如今,秉持“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理念的石门人,在故乡田野上辛勤耕耘、拼搏进取。石门镇稳稳扛起粮食安全重任,严守耕地红线,不断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集群,延伸拓展产业链条,它的探索与实践,为旬阳市三农事业发展提供了宝贵范例与借鉴思路。未来,旬阳市将继续以特色产业为根基,持续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底盘,稳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同时,也真诚欢迎四方来客走进石门镇,览山水秀色、度惬意假期、拓创业之路,共同见证与参与这片土地的精彩蝶变。
(编辑/陈国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