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决定开展为期三个月的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打击“网络水军”“黑公关”“虚假测评”等行为。这一举措直指当前汽车营销中愈演愈烈的浮躁风气——不少车企不再专注于核心技术突破与工艺打磨,反而效仿时尚单品、电子产品的“快消式”营销策略,频推所谓“年度新款”“限量配色”,甚至通过博主测评相互拉踩。
据报道,当前国内车企日均新车迭代率高达3.2款,相当于每八小时就有一款“新车”亮相。“半年一改款,一年一换代”已成为不少品牌的推新节奏。消费者刚刚提车,就发现同系列已有“新款”上市,而多数所谓“迭代”只是外观微调、软件升级,属于典型的“换壳不换芯”式伪创新。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策略与手机、时尚品牌的推新逻辑如出一辙:不以实质性突破为目标,而是通过制造“新品稀缺感”“技术领先感”刺激消费,人为制造话题、维持热度。其结果就是车辆保值率大幅下滑,品牌忠诚度也在逐渐瓦解。
另一方面,现今的汽车营销高度依赖互联网和社交平台,各类车评人、自媒体博主成为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关键力量。然而不少测评内容并非客观评价,而是“商测合一”的营销产物:车企通过付费合作、控制发布节奏、选择性披露数据等方式操控舆论。一些自媒体则以“监督”“测评”为名,行诋毁攻击之实,甚至通过制造虚假负面信息胁迫企业合作,形成了一条灰色产业链。
这类行为不仅误导消费者,更扭曲了市场竞争的本质。真正的产品力、安全性与耐久性不再是讨论焦点,取而代之的是谁更会造话题、谁能制造更多网络声量。车辆不再是需要长期信赖的“出行伙伴”,而成了博主口中的“时尚单品”。
汽车不同于手机,也不同于球鞋和联名T恤。它是复杂的工业产品,关乎安全、耐用与长远信赖。一辆车的研发需经历严苛的测试与验证,涉及数万个零部件之间的精密配合。正是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制造逻辑,让汽车成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代表着一个国家制造业的综合实力。
然而,当前部分企业显然背离了这一逻辑。它们把精力放在如何更快推出“新版本”、如何制造营销话题和抢占热搜上,却没在电池安全性、电机效率、车身材料、智能驾驶可靠性等关键领域实现真正突破。结果就是,车辆推新速度越来越快,但核心技术却未见显著提升,甚至因匆忙上市而埋下质量隐患。
工信部此次专项行动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汽车产业的竞争不能走向低质低效的口水战和营销内卷,而应回归到技术、品质与安全的核心轨道上。消费者不需要每年淘汰的“大号电子玩具”,而是一辆可靠、安全、值得信赖的车。一辆好车可以陪伴用户十年甚至更久,而不是在舆论场中只存在十天的热度。
事实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用户意识到,频繁推新不等于真实创新,营销声量也不代表产品实力。只有将资源投入核心研发,追求“品质精度”与“技术厚度”,中国汽车品牌才能真正赢得市场尊重,从“技术潮品”蜕变为“经典永流传”的国民品牌。
汽车不是潮流单品,它的价值不应被短期的网络热度所定义,而应建立在长期的安全、可靠与用户体验之上。此次六部门联手整治车圈乱象,正是对行业过度营销化、浮躁化的一次及时纠偏。
我们期待更多企业能摆脱“快消式”推新的诱惑,抵制“黑公关”“假测评”的短视行为,真正沉下心来搞技术、做工艺、守品质。唯有如此,中国汽车工业才能行稳致远,在全球市场中赢得真正的竞争力——不是靠声量,而是靠实力。
来源: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