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博主带着空箱来华扫货;“去中国买潮牌省下的钱够买往返机票”的惊叹在海外社交媒体流传;多个中国跨境电商平台在海外爆火,应用下载量激增10倍……从“海淘”到“反向海淘”,“中国购”倍增,是政策与市场同频共振的结果。消费者在享受高品质中国制造的同时,也真切感受到中国经济的澎湃活力。
从“China Travel”(中国游)到“China Shopping”(中国购),是我国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成果。“十四五”时期以来,我国不断优化各类免签政策,对多个国家实行单方面免签或全面互免签证;过境免签国家扩展到55个,入境口岸增加至24个省(区、市)60个口岸,停留时长统一延展至240小时。同时,“玩得好”更要“买得顺”,退税政策覆盖面持续扩大,“即买即退”试点稳步推进。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至6月份,全国离境退税商店已超7200家,享受退税人数同比增长186%。涵盖税收优惠、物流基建与监管创新等多维度的制度供给,让更多外国朋友在我国收获良好体验。
中国游带火中国购,高质量供给赢得市场青睐。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具有丰富应用场景和放大创新收益的优势,高质量供给不断涌现:数字技术的融合应用为跨境贸易注入全新动能,智能算法实现多语言精准翻译与文化适配,大数据系统实时捕捉全球消费趋势并反向赋能柔性生产与定制化设计,智能物流与海外仓网络将跨境交付时效压缩至“日级”甚至“小时级”。从国产新能源汽车成体系出海到沂蒙山玻璃畅销“一带一路”,再到义乌创意太阳能风扇帽风靡美国社区,我国供应链正从“响应需求”向“创造需求”跨越。
当前,全球部分经济体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增强,不同国家在市场准入、数据跨境流动、产品合规认证和数据隐私等方面的合规要求日益复杂。国际经贸规则处于深刻调整期,对企业适应能力和响应速度也提出新要求。对此,我们要做好充足准备,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推动制度创新,加强跨境协作。进一步扩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范围,推动与主要贸易伙伴商品认证互认;优化“一站式”数字清关平台,实现订单、支付、物流等数据自动比对与智能审核,提升通关效率;完善跨境支付体系,拓展数字人民币跨境应用场景;持续扩大“即买即退”政策城市和商户范围。
优化物流网络,强化供应链韧性。拓展“前置仓+即时配送”模式,增设跨境电商专线和专列;在东南亚、中东欧等新兴市场布局智能仓储枢纽,加强自动化与冷链设施建设;建立跨境物流应急机制,与重点国家签署绿色通道协议;推广面向中小商家的“拼仓”服务,降低海外仓储成本。
突出品牌服务,增强市场认同。积极开展国际认证与品牌本土化改造,借助跨境电商拓展市场;发展跨境直播、社交营销等新模式,构建柔性供应链。试点跨境电商品牌孵化基金,推动定制化生产;设立海外体验与售后中心,提供本地化退换货服务;鼓励企业加入国际认证体系,参与标准制定,提升中国品牌国际认可度。
“反向海淘”不仅展现了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强大吸引力,更凸显出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与价值链中日益提升的地位。从“世界工厂”到“全球市场”,从产能输出到需求拉动,我国正以更高水平的开放和更完善的产业生态,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