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在中国实现了规模和质量跃迁式增长,已成为推动经济绿色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提升金融治理能力的重要支柱。
本报综合报道
积极助力“双碳”目标实现,金融机构正着力做细做深绿色金融“大文章”。今年以来,主要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普遍高于贷款平均增速。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2025年二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42.39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4.4%,上半年增加5.35万亿元。
2020年9月22日,中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明确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五年来,金融机构不断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将资源精准投向节能环保、生态修复等绿色领域,支持企业转型升级,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共赢。绿色金融在中国实现了规模和质量跃迁式增长,已成为推动经济绿色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提升金融治理能力的重要支柱。
夯实绿色金融制度根基
要实现“双碳”目标,核心在于推进能源结构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绿色转型以及低碳技术创新突破,而这些重要任务的开展,都离不开海量资金的强力支撑。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一次双年透明度报告》数据显示,中国从2024年到2030年开展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的总资金需求规模约25.2万亿元,年均约3.6万亿元;从2031年至2060年总资金需求规模达243万亿元左右,年均约8.1万亿元。
面对如此庞大的资金需求,仅依靠政府财政投入显然独木难支。因此,必须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通过持续创新绿色金融工具、完善绿色金融模式,进一步拓宽资金渠道,为“双碳”目标的稳步向前提供充足、稳定的资金保障。
过去五年间,我国金融管理部门顺势而为,通过政策协同、工具创新与机制完善,逐步构建起层次分明、覆盖全面的金融支持顶层设计,为资金精准注入绿色领域筑牢了坚实的制度根基。
具体来看,在政策框架层面,《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纲领性文件中,专门明确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方向与要求,为市场主体提供了清晰的战略指引;后续出台的《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等配套文件,进一步细化了各类金融机构参与“双碳”目标实践的操作路径,形成“国家战略+行业细则”的政策闭环。
标准体系的完善则为绿色金融筑牢“防火墙”。2021年发布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首次统一了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的界定标准,将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利用项目剔除,从源头杜绝“洗绿”“漂绿”现象;《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的出台,推动金融机构逐步公开环境风险敞口、绿色资产规模等关键信息,让绿色金融业务更透明、可追溯。
激励与约束并重的机制设计,更让金融支持“双碳”目标的实现有了实实在在的驱动力。例如,2021年11月份推出的碳减排支持工具,以优惠利率向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精准引导信贷资源流向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2025年1月份印发的《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银行保险机构要从战略高度推进绿色金融发展,构建自身绿色金融工作机制与风险防控体系。
川财证券研究所所长陈雳表示,一系列绿色金融利好政策,不仅为“双碳”工作稳步推进筑牢了制度根基、明确了资源配置方向,更从根源上解决了市场参与中的规范性问题。通过“顶层设计+工具创新+机制保障”的系统性制度构建,有效打通了从绿色发展理念到资金精准投放、再到产业链绿色转型的全链路,引导金融资源向新能源、节能环保等关键领域集聚。
绿色信贷持续稳定增长
在政策的推动下,商业银行绿色金融服务能力得到稳步提升,绿色金融产品供给更加丰富。邮储银行在无锡落地“竹林碳汇贷”,实现碳汇金融与生态产品价值相结合。江苏银行创新“绿色工厂贷”产品,率先落地钢铁、造纸、化工行业转型金融贷款。
商业银行积极落实差异化信贷政策,推动绿色发展。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选定风电装备、纳米新材料、先进碳材料等绿色行业,制定行业授信审批指导策略,推动信贷资源向绿色低碳领域有效倾斜。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辖内永嘉农商银行对低碳环保、环境信用良好的企业,在信贷额度、担保方式和利率等方面给予优惠支持;对高耗能、高污染及产能过剩行业,严格控制新增融资,推动企业绿色转型。
截至6月末,6家国有大行绿色贷款余额共计23.8万亿元。其中,工商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超6万亿元,增速达到16.4%;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绿色贷款余额均为5.72万亿元,较上年末分别增长14.6%、14.88%;中国银行绿色贷款余额4.54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6.95%;交通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超8700亿元;邮储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超9500亿元,增长近12%。
股份制银行也在加快推动绿色金融业务更上一个台阶。作为国内绿色金融领域的先行者,上半年,兴业银行绿色金融贷款余额为 1.08 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5.61%。其他股份制银行绿色贷款规模也保持10%以上的较高增速。浦发银行绿色贷款同比增长近18%,余额突破6700亿元;中信银行绿色贷款较上年末增长16.79%,余额突破7000亿元;光大银行绿色贷款余额464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2.4%。
在支持实体经济低碳发展的同时,绿色金融也被商业银行视为服务新质生产力过程中的价值增长点。邮储银行副行长杜春野介绍,该行在转型金融等高价值领域的信贷投放收益率高于全行平均收益率30个基点以上。这充分说明,只要精准聚焦高价值赛道、用心挖掘市场需求,就能在差异化竞争中找到增长空间。
“下一阶段,我们将加快推动绿色金融提质上量。”交通银行副行长殷久勇表示,与科技、制造业、基建等领域相同,绿色领域仍被商业银行视为未来的信贷核心增长点之一。
绿色金融产品日趋丰富
今年以来,主要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普遍高于贷款平均增速。同时,绿色债券投资方面业务增长较快。为满足项目和企业需求,在产品和服务方面,创新不断涌现,绿色金融“工具箱”正日趋丰富。
国有大行正加大对绿色债券领域的投资、发行力度。其中,工商银行成功发行全球多币种“碳中和”主题境外绿色债券。上半年,中国银行承销境内、境外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分别为2109.81亿元、149.01亿美元,绿色债券投资规模超1000亿元,保持同业领先。上半年,建设银行参与承销境内外绿色及可持续发展债券77期,发行规模折合人民币约2355.56亿元。
同时,绿色债券创新产品不断涌现。上半年,工商银行创新发行境内商业银行首单挂钩基准利率的浮息绿色金融债券80亿元,助力优化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利率传导机制。7月8日,建设银行发行首笔300亿元“固息+浮息”绿色金融债券,这是首笔以“固息+浮息”孪生形式发行的绿色金融债券。8月15日,农业银行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60亿元浮息绿色金融债,期限为3年,利率1.80%,吸引了各类投资者踊跃参与。
在信贷和债券支持之外,商业银行正着力拓展多元化绿色投融资产品,引导社会资本向绿色产业集聚。“在绿色金融方面,我们持续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加快服务模式创新,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开展绿色债券投资,持续拓展绿色基金、绿色租赁、绿色理财等多元化绿色投融资产品。”农业银行行长王志恒介绍。
转型金融和碳金融领域的探索也在持续推进。近年来,商业银行着力创新,加大对低碳转型的信贷支持力度,在钢铁、农业、建材、煤电等多个细分领域落地转型金融创新业务,如银行间市场转型债券、“碳强度+ESG”双挂钩转型贷款等,推动转型金融标准加速落地应用。在碳金融领域,积极探索开展碳排放权抵质押贷款、核证自愿减排量及生态碳汇预期收益权抵质押贷款等碳金融创新产品服务。
“未来,商业银行可以加大碳金融衍生品开发,如推出碳期货、期权,完善碳质押融资;还可以联合政府、企业等机构,共同发起设立绿色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投资新能源、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绿色产业。”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朱晨晨认为,银行业要积极调整策略,加大对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力度,提升对绿色项目的风险管理能力,更加注重支持传统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推动绿色金融向纵深发展。
来源:城市金融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