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秦巴山麓层峦叠翠,汉水之滨碧波荡漾。9 月 26 日,记者走进汉滨区谭坝镇,实地探访这座千年古镇如何以产业振兴与文化传承为双轮,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跑出特色加速度。近年来,谭坝镇紧扣 “湖畔明珠 宜居谭坝” 发展定位,构建起 “优质粮油为基、特色种养为柱、农产品加工为延伸、农文旅融合为新动能” 的现代产业体系,让古村换新颜、百姓增收入,走出了一条具有秦巴山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产业多元发力,激活富民增收 “一池春水”
“立足生态优势,做足特色文章,才能让产业真正成为群众的‘致富靠山’。” 谭坝镇党委书记李炀介绍,该镇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 “压舱石”,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培育龙头项目,推动多元产业协同发展,让群众在产业链上稳定增收。
目前,谭坝镇已形成规模化、特色化的产业矩阵:全镇粮油种植面积达 1.61 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 2100 亩,烤烟种植 1070 亩,富硒茶园 600 亩,直接带动超千户群众实现户均年增收 2000 元以上。一个个特色产业项目落地生根,成为乡村振兴的 “强引擎”——
• 腊肉产业飘香致富路:在后沟村,安寨腊肉厂的标准化生产车间里一派忙碌景象。这座占地面积超 2000 平方米的加工厂,年产值突破 1500 万元,通过 “企业 + 养殖场 + 农户” 的 “订单收购” 模式,带动周边 12 个养殖场规模化发展,同时提供就业岗位 60 余个。如今,该厂正积极拓展电商销售渠道,让谭坝腊肉从 “农家炕头” 走向全国消费者的餐桌,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
• 中药材种植结出 “绿金子”:在前河社区诚鑫农业园区,连片的连翘、白芷等道地中药材长势喜人。作为汉滨区区级现代农业园区、市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该园区依托林地资源,通过土地流转带动群众参与种植,不仅实现中药材年产值 110 万元,更让周边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务工增收,真正把 “绿水青山” 转化为 “金山银山”。
• 烤烟产业铺就 “黄金叶” 增收路:在鸭蛋河、草庙等村,千亩烤烟田成为乡村田野上的 “金色风景线”。今年以来,面对干旱天气,镇村两级合力开展抗旱保收工作,确保烤烟产业稳定发展。据统计,该产业全年可提供临时就业岗位 200 余个,为群众带来土地流转金、务工收入双重收益,综合经济效益显著。
古村活化赋能,让千年文脉焕发 “时代新声”
“传统村落是乡村的‘根’与‘魂’,保护好、活化好古村落,才能留住乡愁、传承文脉。” 汉滨区住建局副局长高选表示,谭坝镇在推进产业振兴的同时,始终将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作为重要抓手,让千年古村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作为国家级传统村落,马河社区的保护与修缮工作成为谭坝镇文化传承的 “标杆工程”。2016 年至 2023 年,该镇分两期投入 731 万元,对社区内陈家大院等重点传统建筑进行系统性修复,并同步完善道路、供水、排污等基础设施。修缮过程中,施工团队严格遵循 “修旧如旧” 原则,保留传统建筑的木构、砖瓦等特色元素,让古村落既守住了历史风貌,又满足了现代生活需求。
依托丰富的古村资源,谭坝镇进一步探索 “文化 + 旅游” 融合发展路径:在马河社区打造研学基地、工匠工坊、摄影基地等新业态,定期开展非遗展演、农事体验、古村探访等活动,吸引周边游客前来打卡。文化赋能不仅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更点燃了青年返乡创业的热情,目前已有 10 余名青年回到谭坝,围绕古村文旅开发创办民宿、文创小店等,形成 “古村 + 文旅 + 双创” 的良性发展格局。
如今,马河社区的保护经验已在全镇推广,前河、惠坪、鸭蛋河等村同步推进老屋拯救与村落风貌提升,实现全域传统村落协同保护,让谭坝镇的每一处古村都成为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的文化地标。
双轮驱动协同发力,书写乡村振兴 “新篇章”
产业为 “骨”,文化为 “魂”。谭坝镇始终坚持产业振兴与文化传承双轮驱动,通过 “党支部 + 企业 + 农户” 的组织模式,为产业发展提供精准服务。2025 年,该镇计划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项目 6 个,总投资达 604.34 万元,重点用于完善产业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乡村发展注入更多政策红利。“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既要让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也要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李炀表示,谭坝镇将进一步整合生态、产业、文化资源,加快推进农文旅融合项目建设,培育更多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振兴品牌,让产业更兴旺、文化更繁荣、百姓更富裕。
从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到千年古村的焕新重生;从群众钱包的日益鼓胀,到乡村文脉的代代相传,谭坝镇正以务实举措,在秦巴山麓间绘就一幅 “产业兴、文化浓、百姓富” 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编辑/陈国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