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报道 当地时间9月24日,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官网上发布了两则联邦公报,宣布已于9月2日启动了对进口机器人和工业机械以及对进口医疗设备等的232调查。
据了解,自特朗普上任以来,美国政府多次以国家安全为由修改钢铁和铝的232关税政策。机器人、医疗设备等被纳入“232”视野
根据《1962年贸易扩展法》第232条,美国商务部有权对“威胁国家安全”的进口产品立案调查,最终由总统决定是否实施关税、配额等限制措施。此次启动的两项调查始于9月2日,按法律要求,美国商务部需在270天内提交政策建议。
从调查具体内容看,“机器人及工业机械”范围广泛,涵盖机器人及可编程计算机控制机械系统,包括数控加工中心、车床、铣床、工业冲压机,以及自动换刀装置、切削焊接工具等配套设备;“医疗设备”调查则聚焦美国对外依赖度较高的品类,包括个人防护装备(PPE,如外科口罩、N95呼吸器、医用手套等)、医疗耗材(注射器、缝合线、导管等)及耐用医疗设备(病床车、轮椅、医院病床等),不过处方药、生物制品等已纳入另一项独立调查,不在此次范围内。
截至目前,美国已启动的232调查已覆盖钢铝及其衍生品、汽车、铜、半导体、医药产品、关键矿产、卡车、木材、商用飞机、无人机、多晶硅等11个领域,特朗普政府此前已对汽车、铜、钢铁、铝产品依据该条款加征关税,此次新增调查进一步扩大了可能面临关税的行业版图。
在业内人士看来,特朗普的系列关税举措是对美国盟友的打击。例如,美国前五大卡车进口来源国是墨西哥、加拿大、日本、德国和芬兰;而美国最大的药品进口国包括爱尔兰、德国、瑞士和印度等。
关税增收难掩制造业疲软
特朗普政府推动“232调查”的核心诉求,是通过关税手段鼓励关键产业国内制造。从数据看,关税确实为美国财政带来增收:今年7月美国关税收入达284.4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76.28亿美元增长273%;4月至7月累计关税收入947.19亿美元,同比增幅243%,7月关税收入占美国财政收入比重已达8.4%。
但“制造业回流”与“减少贸易逆差”两大核心目标却进展缓慢。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进口钢铁、铝、铜价值分别为319.72亿美元、207.4亿美元、179.72亿美元,占总进口比重不高,但其钢铝衍生品进口额达718亿美元,显示相关产业链对外依赖仍深。
开源证券分析师何宁认为,即便通过施压让欧日韩等国增加美国产品采购,可减少短期贸易逆差,却无法真正推动制造业回流。今年4月“对等关税”实施后,美国制造业就业环比新增持续为负,6月制造业就业占总就业比重跌破8%,创历史新低。
国际机构也对美国关税政策的负面影响发出预警。
高盛首席经济学家扬·哈祖斯认为,美欧新贸易协议虽达成,但欧盟内部不满情绪浓厚,且关税将推高欧盟输美商品价格,最终成本或由美国消费者承担;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塞思·卡彭特警告,关税政策将在未来数月持续冲击美国经济,可能引发通胀上升、工业增长放缓、消费者支出下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则表示,当前美国国内需求、就业增长均呈放缓态势,关税是通胀上行的重要风险因素。
合法性存疑
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的合法性还面临司法体系的挑战。今年1月,其援引《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绕开国会以行政令形式加征关税,美国国际贸易法院5月裁定该行为违法;特朗普政府上诉后,联邦巡回上诉法院于8月29日以7:4投票维持原判,明确该法律仅授权总统在“异常和特殊威胁”下实施经济制裁,并未赋予其征收关税的权力。据悉,过去50年尚无总统通过该法律征收关税。
目前该裁决暂未生效,特朗普政府可在10月14日前向美国最高法院提起上诉。
特朗普在判决公布后批评上诉法院“极具党派性”,宣称这一裁决对美国是一个“灾难”,“如果任其成立,这项决定将彻底摧毁美国”。
美国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凯文·哈塞特本月早些时候在电视采访节目中曾表示,若最高法院未支持特朗普政府,仍存在“其他法律依据”实施关税,他提议可启动“第232条款”调查。对中国出口企业有何影响
对于此次“232 调查”,中国相关行业企业已通过提前布局来降低冲击。
一位工业机器人行业从业者表示,公司多年前已通过海外子公司生产、收购当地企业等方式拓展海外业务,出口美国产品多来自海外布局,此次调查对其影响有限,仅下游光伏、锂电、3C等行业或面临间接关税压力。
医疗器械领域,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统计,2025年上半年,我国医疗器械出口额241.0亿美元,同比增长5.0%。美国以51.67亿美元(占出口总额21.44%)稳居首位,但受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影响,对美出口同比下滑4.41%,市场份额较2024年同期收缩2.26个百分点。
不过A股前十大医疗器械企业股价表现平稳。9月25日,A股营收规模前十大医疗器械企业股价跌多涨少,但跌幅并不大,其中迈瑞医疗的股价涨幅仍达到4.75%;而跌幅最大的个股是英科医疗,跌幅也仅有2.54%。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表示,面对美国加征关税、技术封锁等非正常竞争手段,中国医疗器械企业以“技术梯队+全球布局”重构竞争秩序。
据该商会介绍,联影医疗已在全球构建起“7大区域备件枢纽+32个国家库”的全球服务网络,通过美国、荷兰、阿联酋、马来西亚等战略备件中心辐射全球市场;微创手术机器人进入欧美及“一带一路”30国,通过5G远程手术技术输出“中国方案”。越来越多的国产医疗器械企业通过营销国际化、服务本地化打造自主品牌“出海”;与此同时,也有更多企业探索将供应链和生产制造进行海外本地化部署,构建“研发—生产—服务”全球协同生态。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特朗普政府扩大“232调查”范围,既试图缓解国内制造业疲软与财政压力,也加剧了全球产业链的不确定性。但司法层面的合法性争议、国际机构预警的经济副作用,以及中国企业通过“技术+全球布局”构建的抗风险能力,或将让这一关税政策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