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年秋分时,天蒙蒙,雨绵绵。这雨,不像夏日的倾盆,倒似一层极细的、润润的纱,将天地都笼在了一片静谧里。我们一行三人,便在这烟雨中,驱车往旬阳市的石门镇去,去探访那名号里带着几分皇家贵气的“石门贡米”的究竟。这地处陕南的古镇,东南边便与湖北竹溪县接壤,先秦时,为秦楚边界,有著名的铜钱关楚长城遗址,想来必是山雄水奇、藏风聚气的地方。
车入石门镇界,驶上神楼路。路是新铺设的柏油路面,在这阴雨天里,乌黑锃亮,像一条蜿蜒的墨色绸带,静静地铺陈于苍翠的群峦之间。路是宽阔的,却也是曲折的,一弯未尽,一弯又起,引人渐入巴山深处。路的一旁,总伴着一条河,那便是大神河了。秋雨让河水丰沛起来,哗哗啦啦地流着,不急不躁,却有一股沉雄的力道。
说到这大神河,真真是这山间的灵魂。秋雨让河水丰沛了不少,却不见浑浊,依旧是清冽冽的。水声哗哗啦啦,不急不躁,不同于山涧溪流的欢快跳跃,它流淌得沉稳而有力,那声音浑厚低沉,仿佛自大地深处发出,诉说着千年不变的故事。想必正是这绵绵不绝的清澈河水,如同甘甜的乳汁,千百年来默默滋养着两岸的土地与人家,也孕育出了那传说中的贡米。
沿河而上,目光所及,最动人的便是河谷两侧那一片片、一弯弯的稻田了。雨中的稻田,不再是单一的明黄,而是一种饱含水汽的、沉甸甸的金色。时有农人披着雨具,在其中弯腰劳作,收割着这一季的丰饶。那身影在迷蒙的山水间,成了一幅活的画卷,宁静而庄严。我们不禁停下车,驻足田边,深吸一口气,满是稻谷与泥土混合的清新气息。
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王家坪村。站在村口高处放眼望去,那景象真是令人心折。金黄色的稻田依着山势,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地铺展开来,仿佛是大自然匠心独运的梯级。每一块田亩的边界都清晰利落,可见农人精耕细作的功夫。一位名叫张友林的村民捧起一把刚收割的稻谷,削瘦的脸上漾开朴实的笑意。他搓开谷壳,让我们看那里面的米粒,颗颗饱满,透着晶莹的光泽。“我们这儿的米,煮成饭,那时满屋飘香,吃到嘴里,又糯又甜,有嚼头哩!”他自豪地说。
村支书张丙安闻讯赶来,是位忠厚沉稳的中年人。他说,他们世代居住于此,听祖上辈辈相传,石门这方水土得天独厚,尤其这大神河流域,水质清冽,土质肥沃,光照与雨水都恰到好处,最是适宜稻谷生长。明清之际,此地所产的大米因品质上乘,便被选为贡米,年年送往京城。“这五百亩好田,可是我们祖传的宝贝啊。”他望着这片土地,眼神里是深深的眷恋。
张支书的话,将我们的思绪从历史的烟云中拉回当下。他接着告诉我们,近年来,石门镇牢牢锚定了“生态渔稻茶乡、农旅康养石门”的发展方向,将这古老的“贡米”招牌,擦得锃亮。镇上把贡米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抓手,不再是各家各户零散种植,而是整合资源,统一品种、标准,想着法子拓宽销路,要将这深藏山间的珍馐,送到更多人的餐桌上,让这传统的产业焕发出全新的活力。
听着他的讲述,再看眼前这片雨中的金黄,便更添了一层深意。它不再仅仅是自然的美景,更是一份充满希望的产业,是村民们奔向好日子的坚实路径。
暮色渐起,我们踏上了返程。雨不知何时停了,西边的云层透出些许霞光。车行在来时的神楼路上,窗外掠过的,依旧是那奔腾的大神河与静默的稻田。来时带着一份探寻秘辛的好奇,归时却装满了一腔沉静的温度。那米的香甜,农人的笑脸,以及那在秋雨中愈发显得厚重的“贡米”二字,都已深深印在心里。这巴山深处的馈赠,连同那份从历史绵延至今、并正走向未来的生机,让这秋日的旅程,显得格外丰盈。(陈国伟)
责任编辑:安康
客户端
微信
微博
今日头条
视频号
抖音号
人民号
百家号
企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