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汉中市勉县将人才振兴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核心引擎,坚持对外“招才引智”同对内培育乡土人才并重,通过实施“归雁工程”“火种计划”“三聚焦人才战略”等创新举措,鼓励引导各类人才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大局,探索出一条“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融合”的特色发展路径,成功将人才智能转化为振兴新动能。
勉县位于汉中盆地西端,居陕甘川要冲,北依秦岭,南倚巴山,辖18个镇(街道),常住人口34.5万人。该县区位优势独特,自然资源富集,形成了以茶叶、中药材、猕猴桃为主导的农业产业体系,钢铁、冶金、建材为支撑的工业经济体系,四季游、全域游为主线的旅游发展体系。近年来,勉县结合县域产业发展实际,聚焦主导产业需求,积极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相互促进,有效助力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打造“引育用留”全链条人才矩阵
“归雁工程”激活人才动能。针对农村青壮年外流问题,创新实施“归雁工程”,建立勉县籍在外人才数据库,涵盖政界、商界、学术界等领域精英,通过搭建返乡创业平台、利用节日慰问、家乡发展动态推送、招商恳谈会等方式,激发人才返乡热情。返乡人才领办的大成电子社区工厂落户周家山镇,吸纳400余名群众就近就业,人均月收入超3200元。2025年各界人士座谈会现场签约项目7个,引进资金1.2亿元。校地合作攻克技术瓶颈。以“百校联百县兴千村”工作为抓手,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等高校共建省市专家工作站9个,柔性引进姜中武教授等专家14名。专家工作站共攻克樱桃种植病虫害防治、品种改良等技术难题15项,推动澳林大樱桃基地产值提升40%。工作站同步开展“一对一帮培”模式,培养“土专家”“田秀才”1314名。双创平台释放人才活力。建成秦创原(汉中)创新促进中心勉县分中心、海勉双创产业园等平台,设立8个服务窗口,提供技术转化、融资对接等全链条服务。开展“沔水摆渡人”创客沙龙107期,邀请企业家分享经验、解读政策,促成24个“金点子”落地。在环保建筑领域孵化出《一种装配式实心轻钢复合墙体灌浆设备》等国家专利10项,县域科技研发实力显著提升。
本土人才“破茧成蝶”赋能乡村振兴
专业人才“下沉解忧”。组建农业、科技等5个领域150名专家服务团,深入田间地头、企业车间开展“问诊把脉”。实施科技特派员“下乡扶智、驻企献智”行动,89名农业科技特派员和8家法人科技特派员常态化进驻18个镇(街道)开展技术培训、政策解读与产业指导,累计培训万余人次,有效提升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造血”效能。新型农民培育“破土成苗”。建立28所农民田间学校实训基地,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1654人,乡村产业带头人400名,培训基层干部、职业农民等1.8万人次,有效激发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评选表彰工业技能、农业产业等多个领域“定军英才”80人,7名本土茶产业人才荣获“全国技术能手”、全省“十佳制茶工匠”等荣誉。“火种计划”接力振兴。深入实施青年干部“火种计划”,成立65个“火种小组”,紧密围绕绿色食药等7条重点产业链和茶叶、畜牧2个十亿级产业集群,开展创新路演、课题研究等活动,选派百余名年轻干部到乡村振兴、招商引资等一线实践锻炼,形成金点子24个、调研报告18篇,促成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合作协议9份。
构建“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圈
政策激励释放“虹吸效应”。出台《勉县人才引进实施办法(试行)》《勉县争先创优奖惩办法(试行)》等政策文件,每年设立5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基金,储备20个机动编制用于紧缺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在全市率先实施乡镇工作人员收入高于县直机关同职级人员20%的倾斜政策,累计投入保障资金2300万元。在教育领域增设高级职称岗位446个,农业系统高级职称占比由15%提高至30%,有效激励人才扎根基层、服务一线。创业赋能破解“资金枷锁”。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推出“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政策,个人创业者最高可申请30万元贷款,合伙创业可申请个人贷款额度上限之和的110%,对获得市级以上荣誉者免除反担保,离校两年内高校毕业生首次创办企业给予10,000元一次性补贴。2025年全县6家孵化基地累计孵化创业实体223家,带动就业1666人,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日益凸显。情感联结厚植“乡土情怀”。打造“定军英才”“勉县工匠”荣誉体系,表彰各类人才360人,积极营造尊才爱才氛围。在苏陕协作框架下,成立海勉协作人才交流联络站,聘请14名海门专家担任科技顾问,推动“海勉一家亲”智力协作模式。通过政策用心、服务贴心、情感暖心,勉县人才保有率提升至93%,形成“引回一人、带动一片”的良性发展格局。
面向“十五五”发展新阶段,勉县将持续深化“人才+产业+创新”三螺旋模式,加快构建更具竞争力和辐射力的乡村人才生态。一是深化“三螺旋”融合机制。强化产才协同,规划建设秦巴山区特色产业人才创新园,打造中西部人才集聚高地,力争到2027年实现高层次人才保有量突破2500人,科技成果转化率提升至60%以上。二是拓展乡土人才培育链。完善“县有专家站、镇有智囊团、村有田秀才”三级人才网络,依托25个专家工作站实施“乡土技师”认证计划,开设智慧农业、乡村旅游等实用课程,累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2000人次,让更多“土专家”成长为带动产业振兴的“金种子”。三是构建区域协同生态圈。拓展“海勉协作”人才“朋友圈”,建设汉江上游县域人才协同发展示范区。持续推广“社区工厂”就近就业模式,力争5年内乡镇覆盖率达100%,帮助90%的农村留守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通过人才振兴的“勉县实践”,最终实现“产才融合赋能乡村振兴、城乡共富引领秦巴蝶变”的战略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