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网友发帖质疑,山姆会员商店配送方式不合理,很多货物被挂在配送员的电动车上,可能存在交通安全隐患。由于山姆的商品普遍规格较大,用户下单货物较多,网友认为用两轮电动车当配送工具并不合适。华东地区某山姆配送站点的工作人员表示,一般大城市对三轮车管理严格,部分骑手只能使用两轮电动车送货。
浙江网友镜头里,山姆配送员的电动车被大件商品缠满车身,货物从车把延伸到后座,像裹着一层“安全隐患壳”。这一幕不仅引发网友对交通安全的担忧,更撕开了城市配送体系里“规则与民生”的矛盾:一边是山姆大件商品的配送需求、骑手谋生的现实诉求,一边是大城市对三轮车的严格管控,最终“两难”的压力,全压在了风雨兼程的骑手身上。“只能用两轮车送货”的隐性规矩,早该在安全优先的原则下,迎来优化与调整。
有人以“企业已尽义务”为由辩解:山姆给骑手买了保险、配了头盔,配送时间也充裕,30公斤的货物重量不算“过载”;甚至觉得骑手“单价高、愿多送”,是自愿承担风险。可这番说辞,恰恰忽略了安全的本质,“有保险”是事后补偿,无法抵消行驶中货物遮挡视线、转弯重心偏移的即时风险,一次意外足以摧毁一个普通家庭;“单价高”背后,是骑手为了多挣生计钱,不得不顶着风险把电动车“塞到满”,这种“自愿”,本质是没有选择的无奈。更值得深思的是,“大城市管得严”却忘了“管理严格”的初衷是维护交通秩序,而非让骑手陷入“要么违规用三轮车,要么冒险用两轮车”的两难境地。
城市的发展,从来不是只追求商圈的光鲜、服务的便捷,更要兼顾那些支撑起这份便捷的普通人。厢式三轮车本是最适配的工具,既能固定货物减少损耗,又能避免货物遮挡视线,从根源上降低安全风险。可现实是,不少大城市对三轮车“一刀切”式管控,缺乏针对民生配送的差异化政策,最终让骑手成了规则缝隙里的“承压者”。
其实,“管得严”与“能配送”并非不可调和。企业可以主动牵头,为配送三轮车申请统一备案,制定规范的外观标识、行驶路线与时段,让车辆“有规可依”;城市管理部门也可结合民生需求,细化管控政策,为民生配送开辟“绿色通道”,就像部分城市为快递三轮车划定专属通行区域那样,既守住交通秩序的底线,也给骑手留出安全的空间。山姆客服“记录反馈”的回应只是起点,唯有将“考量可行性”转化为具体行动,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30公斤的货物,挂在电动车上是隐患,装在合规三轮车上是责任。城市那么大,容得下高端商超的便捷服务,更该容得下骑手的安全与生计。当“合规三轮车”能顺畅行驶在街头,当骑手不用再顶着风险“挂满”货物,这份民生配送里的温度,才会真正传递到每一个家庭,也才能让城市的发展,既有速度,更有温度。
来源: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