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辽宁鞍山铁西区实验学校被曝校园餐满意度问卷只能选“满意”或“非常满意”,引发热议。校园餐,一头连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一头系着教育的人文关怀、家庭的牵挂与社会的期待。校园餐满意度,从来不是也不应成为“纸上谈兵”的形式主义表演,它关乎学生健康,关乎教育良心,更关乎公共管理的真实性与有效性。
校园餐满意度调查的本质是公共服务的试金石,其真实性直接关系到学生权益的保障。当调查沦为“纸上谈兵”,学生的真实声音被遮蔽,问题便被粉饰在虚假的满意之下。教育家陶行知曾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教育系统内部的自我评估更应恪守这一原则。那些可能被篡改、被美化的调查数据,不仅掩盖了校园餐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更剥夺了学生表达真实感受的权利。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校园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健康成长。当学生对餐饮不满却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表达时,他们不仅承受着物质上的损失,更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亲身体验着形式主义对真实生活的侵蚀。这种体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或许比一顿不满意的午餐更为深远。
形式主义的满意度调查折射出部分基层治理中根深蒂固的“报喜不报忧”思维定式。这种定式导致管理闭环无法形成,真问题被掩盖,公共服务质量难以持续改进。从通报中“重新启动”“力求真实”等表述可以推断,之前的调查很可能存在严重缺陷。公共管理理论早已指出,有效的反馈机制是组织学习和改进的基础。当校园餐调查成为粉饰太平的工具,管理者便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形式主义作风不仅存在于校园餐领域,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其他公共服务领域。它侵蚀着公共管理的肌体,导致政策执行中的“最后一公里”难以打通。只有当联合调查组介入,才能打破这种僵化的运作模式,这本身就已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
破除校园餐满意度调查的形式主义,需要构建真正开放、透明的监督体系,让学生和家长成为评价校园餐质量的最终裁判。当地政府在此次事件中的回应值得肯定——立即组成联合调查组,重新启动不记名调查,承诺严肃处理违规行为。但这只能视为纠正错误的开始。真正的解决之道在于建立制度化的参与渠道和监督机制,让学生和家长的声音能够直接、无阻碍地传递到决策层。技术手段为此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如通过真正匿名的线上评价系统、定期举行的开放式座谈会、家长代表参与的食物采购委员会等多元方式,形成立体化的监督网络。同时,调查结果和后续整改措施应当完全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形成管理闭环。
校园餐满意度,从来不是一张印满“好评”的问卷,而是承载着教育温度、家长安心、社会认同的集合体。唯有跳出“纸上谈兵”的形式主义,把每一项举措落到实处,才能让校园餐真正成为连接教育、家庭与社会的“暖心纽带”。
来源: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