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了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全国高校普遍推出“校园跑”活动。然而,随着跑步逐渐被纳入体育成绩、综合测评甚至毕业升学等考量,一些学生开始以各种方式“应付差事”,“校园代跑”也在其中滋生。
凡事皆可“代”,只要你有财。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不再事必躬亲,只需轻轻动动手指,各种“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代服务”便触手可及——从代打游戏到代写作业,从代排队到代相亲……“代经济”正在将不少生活场景拆解成可交易的碎片,以更加专业的姿态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
高校绝非世外桃源,“代经济”悄然侵蚀校园,甚至蔓延至“校园跑”,其危害性不可小觑。
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校园跑”作为高校深化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创举,目前在全国高校普遍推行,通过引入智能打卡系统并与“校园跑”App合作,将课外锻炼数据纳入体育成绩、综合测评甚至毕业升学等评价体系,旨在通过量化管理、刚性约束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但在执行过程中,这一制度却异化为刷分游戏:线上后台改数据、线下真人代跑、同学帮忙跑、多人接力跑,甚至骑单车刷路线……当跑步变成“必须完成的指标”,体育锻炼不仅失去了乐趣,更催生了“代跑”灰色产业链,明知违规,却屡禁不止,其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难免不让人质疑。
高校作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神圣殿堂,承担着为社会培育高素质人才的关键使命。当“校园跑”异化为“代跑”产业链,当体育锻炼沦为刷分游戏,这种行为不仅背离了体育强身的初衷,更严重侵蚀了诚信教育的根基。必须以零容忍态度,坚决遏制这种投机取巧、弄虚作假之风,守护高校这片育人的净土。
要让“校园跑”从负担变为乐趣,需双管齐下:一方面严堵“代跑”乱象背后的管理漏洞,通过人脸识别、随机打卡等技术手段强化监管;另一方面通过优化制度设计、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热情。唯有让运动回归强身健体的本质,“校园跑”才能从机械打卡升华为青春活力的自然表达,成为大学生锤炼意志、享受健康生活的亮丽风景线。
来源: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