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全民阅读的深入实施,走进图书馆学习已成为引领城市文明的新风尚,但“一座难求”的现象仍在多地图书馆上演。据媒体报道,为破解这一难题,多地图书馆探索可行路径,借助精细化、创新化的管理方式优化公共资源供给,通过座席管理优化、功能创新、空间升级等回应并满足读者实际需求。

部分公共图书馆出现“一座难求”现象,是民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持续攀升,也标志着图书馆正从传统借阅场所加速向综合性文化空间转型。如何通过创新举措破解发展难题,让图书馆真正成为全民阅读的“新引擎”,无疑是公共文化服务亟待解答的重要课题。
当前,部分图书馆智慧化建设仍停留在购买式服务层面,存在“系统不贴心、服务不精准”的困境。破解这一问题,需推动智慧化建设从“通用型”向“定制化”转变,借助物联网、大数据技术构建集智能预约、人流监测、座位自动释放于一体的管理平台。如推行“分时段预约”“长短时预约”等弹性模式,精准引导读者错峰使用,让有限资源如活水般流动,有效平衡阅读需求的潮汐波动。
图书馆的空间价值不应受限于固定功能,而应随需求动态调整。馆方可以实施动态空间管理:高峰时段,将报告厅、多功能厅灵活转换为自习空间,最大化满足阅读需求;平峰时期,则将区域改造为展览区、休闲区或文化交流角,丰富服务形态。通过“空间复用”理念,让每一寸场地都发挥最大价值,让图书馆成为兼具实用性与包容性的公共文化空间。
图书馆的高质量发展,本质是从“以书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理念转变。在自习区定期举办学术沙龙,让静态阅读与思想碰撞相得益彰;在亲子区开展绘本讲读、亲子阅读指导等活动,培育家庭阅读风尚;在老年区设置数字阅读指导服务,帮助老年群体跨越“数字鸿沟”。通过多元活动赋能,既能提升空间吸引力,又能激活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阵地的内在活力,让阅读更具感染力与影响力。
全民阅读的推进,离不开多方力量的协同发力。图书馆应主动打破场馆边界,与社区、书店、咖啡馆等机构共建“共享阅览角”,构建覆盖城乡的阅读服务体系,推动优质资源下沉。
“图书馆是一座城市最安静的角落,也是最有力量的地方。”期待更多创新举措推出,让图书馆更贴近群众、更融入生活,让浓郁书香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鲜明标识。
来源:中国教育报





扫一扫分享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