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称,当天中午在八达岭长城亲眼目睹一名游客在城墙上刻字,自己上前提醒后对方仍未停止该行为,相关内容迅速引发网络热议。25日,八达岭派出所民警称,此事属实,长城刻字属于违法行为,公安机关已对此立案调查。

景区工作人员称,他们在景区多个出入口都设置了禁止刻划的警示提醒,安检处还会公示以往有刻划等不文明行为的游客姓名,广播也会反复进行相关提醒。
这足以说明该游客清楚八达岭长城禁止刻字的规定,其明知故犯,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该游客刻划所处的位置较为陡峭,景区通常会安排两名安保人员在此区域来回巡岗,但受客观条件限制,确实无法完全避免此类行为发生。而其他游客的劝阻对她来说就成了耳边风。
长城墙体多为砖石结构,刻划会破坏原有保护层,加速风化侵蚀。每一块砖石都是历史见证,胡乱刻字行为直接割裂了文物承载的文化脉络。而文物修复需专业技术和资金,且无法完全还原原貌,八达岭长城也曾为修复刻痕耗费大量公共资源。
根据《长城保护条例》,禁止在长城上刻划、涂污。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刻划、涂污或者以其他方式故意损坏国家保护的文物、名胜古迹的,情节较重的可处5-10日拘留,并处200-500元罚款。2021年,3名游客在八达岭长城刻划被行拘并罚款;2023年,一女子在八达岭长城用发簪刻字,同样被行拘。今年10月3日,一对情侣在北京司马台长城5号烽火楼墙体上刻下名字及爱心,并拍照留念。10月5日,北京密云警方发布通报,二人已被警方依法给予拘留并处罚款。
长城刻字被劝阻仍我行我素,加大惩戒力度势在必行。无数事实证明,现有的处罚措施,罚几百块钱、拘留几天,对一些任性游客来说起不到惩戒作用,笔者认为,要遏制长城刻字现象,可以从四方面入手:
一是完善人防技防措施。不但要在长城加派流动人员进行巡查,还要对景区内长城进行全方位监控,不留死角,随时发现不法游客的违法行为,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二是构建执法联动机制。景区应联合公安、文物部门固定证据,确保“每案必查”,一个也不放过。
三是加大违法成本。除拘留罚款外,探索将违法者列入旅游黑名单,要求其承担修复费用。贵州梵净山的做法很值得借鉴。2021年7月,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金顶摩崖”刻字事件引起广泛社会关注。2022年3月,该案一审当庭判决被告人陈某支付各项修复及赔偿费用12万元。
四是实施奖励举报政策。对向管理部门反映或在媒体曝光不文明行为的游客,给予相应的奖励。让越来越多的游客成为长城的守护者,发挥游客的监督作用。
文明旅游是底线,爱护景观、遵守法规、服从管理,是游客最基本的自我修养。正所谓教育千遍,不如处罚一次。只有加大惩罚力度,让随意刻字者感到肉疼,才能真正达到震慑效果。
来源:红网





扫一扫分享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