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教授需要完成8万元,副教授7万元,博士6万元,讲师4万元。如果不能完成这么多科研经费的横向课题,年底就要扣绩效奖金。”这是西北某高校一名青年教师介绍他所面临的横向课题考核压力。考核压力下,一些高校教师群体中甚至出现了用自费、借钱、贷款等方式完成横向课题考核的现象,并由此催生一条中介、企业“配合完成横向课题”的灰色产业链。

横向课题的研究,是指校方接受企业或其他非学术机构委托,研究、解决委托方的实际问题,经费来源多为委托单位。高校教师为了完成课题考核,不惜自费造假,还催生出一条与中介、企业配合的灰色产业链,说明课题造假不是个别现象,而是较为普遍。
校方根据企业需求,实质性研究科学课题,能够精准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产品创新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实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提升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科技进步。同时,高校在课题研究、实践中,提升自身科研水平。
然而,课题造假让研究意义荡然无存,其极具自私性、功利性,目的在于让教师完成考核,保住绩效考核奖金和教职,实现职务晋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坚守社会良知、道德方面本该为人师表,可是造假行为说明部分教师为了稻梁谋也搞弄虚作假,其道德水准令人不敢恭维。在其影响下,其学生是否成为虚伪的骗子,如何成长为社会有用之才?
教师研究课题造假,是考核机制“逼良为娼”的结果。考核机制下,如果教师完不成考核指标,会减少收益,职务晋升也困难。因此,部分教师只能动歪心思,寻找中介、企业帮忙,自编自导一场虚假课题的研究。
难以识别课题真伪,给造假行为提供了生存空间。课题研究涉及企业生产的核心环节和技术,企业掌握着这些关键技术知识,由于企业与教师形成利益联盟,双方在课题研究上会唱“双簧”。企业会向教师提供已掌握、运用的核心技术,帮助教师完成课题研究,也会出具课题研究项目验收表,证明研究取得的成果。高校对此却不知情,无法掌握企业核心技术,在结题审核时,造假课题项目能够轻松过关。
治理横向课题造假,要纠正错误的考核机制。一方面,改变考核指标确定方式。校方在确定横向课题考核指标时,不能搞“一刀切”,命令式下达,需倾听、征求教师意见,合理确定考核任务,取消、降低企业没有实际需求的课题研究。另一方面,要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由相关企业、专家、教授组成第三方评价机构,综合考评课题的真实性、可行性和创新性,防止研究课题是“明日黄花”“无中生有”。此外,建立有效奖惩机制。对造假教师实行一票否决制,取消职务晋升,降低工资薪酬;对研究课题取得成果,推动企业产品升级、创新的教师,慷慨地予以高额奖励,激发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
来源:红网





					  
                     扫一扫分享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