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国与东盟各国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签署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议定书》。这一协议不仅为双方的绿色经济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在全球气候治理和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为区域经济的绿色转型注入了新的动力。协议明确了绿色经济、新能源、清洁能源、可持续金融等领域的合作框架,成为推动中国东盟绿色经济合作的重要标志。

自1991年建立对话关系以来,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不断深化,双方逐步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经济区域之一。然而,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使国际贸易面临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双方签署的自贸区3.0版升级议定书,不仅体现了在经贸合作中的共识,更为区域绿色经济转型提供了重要政策支持。
议定书明确了双方在绿色经济方面的八大优先合作领域,包括绿色贸易、绿色投资、循环经济、可持续金融、绿色技术、绿色标准、可持续能源和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通过这些合作措施,协议有效推动了绿色经济的全链条合作。这一全方位的合作框架为绿色经济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数字化转型双重压力下,绿色经济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此次升级协议的签署,不仅标志着中国与东盟在经贸合作领域的新突破,也展现了双方在气候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共同决心。特别是在数字经济领域,协议明确提出通过减少跨境数据流动的障碍,推动数字技术与绿色技术的协同发展,为双方未来开展更广泛、更深入的绿色合作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此外,协议强调了绿色技术和新能源领域的合作,鼓励双方在清洁能源、绿色制造、可持续能源等领域展开深入合作,推动绿色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
在产业合作方面,协议创新性地设立了供应链合作章节,双方同意推动区域内关键产品和服务的自由流通,以提高供应链的韧性和连通性,尤其是在新能源、光伏、风电和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通过统一技术标准和产业标准,双方首次明确提出在制定技术标准时,可以参考对方的现有标准,推动新能源汽车和电子电器等领域的标准化合作。特别是“标准互认”机制的建立,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合规成本,提升区域产业链的运作效率。
这一合作框架对东盟地区绿色产业的快速发展至关重要。在政策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中国新能源企业加速拓展东盟市场。例如,在泰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中国电池企业的投资逐步增多。同时,“面向东盟的海上风电实证研究”合作工作近日正式启动,标志着中国与东盟的清洁能源合作迈入提质升级的新阶段。不仅展现了中国与东盟在绿色产业领域的深度互补,还体现了双方在技术、资本和市场等方面的密切合作。
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在绿色经济合作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清洁能源、绿色技术、数字经济等领域展开了多项合作。例如,中国与马来西亚联合开发的电动汽车技术和电池储能技术,在促进双方技术交流的同时,也推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中国—东盟绿色能源转型与零碳园区”能力建设培训等项目,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这些人才将在推动绿色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帮助东盟国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绿色技术应用能力。
尽管《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议定书》为绿色经济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持,但在实际推动过程中,依然面临一些挑战:一是技术差距与创新能力不足。部分东盟国家在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清洁能源技术和绿色制造领域的创新能力较弱。未来的合作重点之一,将是通过技术合作缩小技术差距,促进绿色技术的应用和普及。
二是资金瓶颈与绿色投资环境尚需完善。尽管区域绿色基金的设立为绿色项目的融资提供了帮助,但东盟国家在绿色投资方面仍面临较大的资金缺口。加强跨境资本流动、提高绿色债券的发行效率、改善绿色金融环境,是推动绿色投资发展的关键。
三是政策协调与监管的壁垒依然存在。绿色经济的成功实施不仅依赖于技术创新和资本投入,还需要各国在政策法规和监管机制上的协调。中国与东盟应加强绿色政策的对接,建立有效的跨境监管机制,确保绿色贸易和绿色投资的顺利开展。
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议定书》的实施,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不仅为区域经济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还为全球南方绿色转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通过平等协商、互利共赢,全球南方国家能够找到符合各自国情的绿色发展路径,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
来源:环球时报





扫一扫分享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