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国精算师协会发布《中国人身保险业经验生命表(2025)》,即业内所称的第四套生命表。这一被视作人身保险行业“定价基石”的基础工具,将于2026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在人口老龄化加速、长寿风险日益凸显的背景下,第四套生命表的发布不仅意味着保险业精算技术的重大进步,更为养老保险产品科学设计与稳健运营提供了重要支撑。
数据显示,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2015年的76.34岁提升至2024年的79岁,10年间增长近3岁。与此同时,保险人群的实际死亡率持续下降,尤其是少儿及欠发达地区人群的健康水平显著改善。这些变化使得沿用近10年的第三套生命表逐渐难以准确反映当前风险状况,也制约了保险公司对长寿风险的有效管理。
第四套生命表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其编制基于近10年全量保单数据,样本量居全球首位,并编制了单一生命体表,以被保险人证件号而不是保单号为线索,跨公司和险类研究单一生命体死亡率,极大提升了数据代表性和精准性。
值得注意的是,第四套生命表明确划分为四类子表,其中,养老类业务表专用于年金保险、两全保险等以生存保障为主的产品。这意味着,未来养老保险产品定价将更精准地匹配实际领取行为和长寿预期,更好地保障长期养老需求。
在业内看来,养老年金保险类产品的核心风险是“活得比预期更久”。而新版养老类业务表充分体现了预期寿命延长的趋势,有助于保险公司更精准地评估未来现金流和准备金需求,从而避免因低估长寿风险而导致的“死差损”或偿付能力压力。
除数据更新外,监管层还通过《关于做好〈中国人身保险业经验生命表(2025)〉发布使用有关事项的通知》强化动态管理要求。保险公司须建立“可检视、可计量”的回溯机制,定期评估实际死亡发生率与生命表预测的偏离度,并在年度精算报告中说明偏差原因及整改措施。
这一设计,对于养老保险这类长期负债型产品而言,持续回溯不仅能及时捕捉人口结构、医疗进步等外部变量的影响,也为产品迭代和资产负债匹配提供决策依据。
随着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全面推开,商业养老保险正成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在此进程中,科学、审慎的精算基础不可或缺。第四套生命表的发布与实施,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升级,更是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
未来,如何在长寿红利与长寿风险之间取得平衡,如何借助新生命表开发更具适老性、灵活性和普惠性的养老产品,将成为保险机构的核心课题。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朱艳霞)





扫一扫分享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