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最近买保健品、买羊奶粉、领免费鸡蛋……没想到,如今爸妈们却热衷起了买“币”。如今老家的长辈们,正成为虚拟货币圈的激进冲浪者,他们怀揣着“原始股东”的兴奋,嘴边不离区块链、Web3.0等专业术语,在手机上挖掘“即将取代美元霸权的世界货币”,一夜间做起了暴富梦。

国际视野下,派币价值的争议持续已久。而根据国内相关规定,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早已被定性为“非法金融活动”,参与此类交易面临法律风险,且容易陷入其延伸出的更多骗局,资金安全无法得到保障。中国裁判文书网显示,2022年以来,全国已出现多起与派币相关传销案件,多地警方也屡次提醒警惕相关骗局。
这种虚拟货币投资诈骗与传统诈骗有着明显区别。传统诈骗多以“小恩小惠”为诱饵,比如送鸡蛋、送日用品诱导老人参与,通过短期利益骗取信任后实施诈骗。而虚拟货币这类投资理财类诈骗,则主打“投资暴富”概念,用“时代机遇”“零风险高回报”等话术激发受害者的投资欲望。
更隐蔽的是,这类诈骗的核心往往不在“币”本身,而是围绕虚拟货币衍生的配套服务。相关机构通过伪造权威证明,开设“精英课程”讲解“挖矿技巧”,收取高额培训费;或提供“软件安装调试”“算力升级”等服务变相收费。据警方通报,2022年,云南的唐女士下载并注册了一款名为“星界动力”的APP,经“投资导师”引诱她在APP上购买了虚拟矿机,最终被骗17万元。
老年人之所以成为这类诈骗的高发人群,核心原因是信息不对称。2025年10月28日,北京市公安局召开防范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新闻发布会,通报称,今年以来,北京市受害者中46岁以上的占六成,60岁以上的占两成,目前年龄最大的男性和女性均为88岁;这些受害者中多数有专业投资理财经历。随着数字技术发展,老年人容易与新兴领域脱节,对“区块链”“虚拟货币”等概念一知半解,却又渴望通过其证明自身价值。
破解这一困局,关键在于推进老年再教育。儿女要主动搭建沟通桥梁,不简单否定父母想法,用官方报道、法院判决书等权威材料替代生硬说教,在多陪伴父母的同时,引导父母接触新知识、接轨新事物。有关部门也应推动老年大学增设数字金融专项课程,将虚拟货币反诈知识纳入教学。社区可联合民警、高校教师开展线下讲座,把防骗宣传转化为新技术学习场景,同时鼓励老年人组建“防骗小分队”,在互助交流中深化知识、共享预警信息,筑牢防诈骗思想防线。
但在这些长效措施落地前,紧急止损更为关键。如果发现家中老人已深陷虚拟货币骗局且执迷不悟,不能仅靠劝说,应立即向警方报案。北京警方就曾提醒,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案件的成案时间最长,从诈骗分子首次接触受害者到受害者报警,一般在一个月左右,平均为36.7天。一般而言,相较于成案后期,早期介入的止损成功率更高。强硬措施并非不尊重老人,而是避免其遭受无法挽回的损失。
当前我国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老年人被骗的危害远超个人层面。老年人大多缺乏再劳动能力,积蓄被骗后往往血本无归,不仅可能导致养老无着,还会引发家庭矛盾。从社会层面看,大量养老资金被诈骗分子套取,既扰乱金融秩序,也会增加社会救助负担。
守住老年人的钱袋子,既需要老年再教育这样的软性引导,提升老人的识骗能力;也离不开报警止损、严打诈骗团伙等硬性措施。对老年人的防诈骗保护,从来不是否定他们的愿望,而是帮他们看清“暴富梦”背后的“噩梦”。
来源:长江网





扫一扫分享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