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让急功近利透支知识付费的未来

2025-11-13 14:37:53 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提升口语技能、学习理财知识、跨界尝试书评写作、听大咖细数文遗珍宝……如果对身边的人做个小样本的调查,相信至少有一半的人曾经或正在为“知识”付费。自2016年“知识付费元年”起,知识付费平台及产品方兴未艾,如今已成一片“红海”。但与此同时,知识付费“注水”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知识付费商业模式怎么做?知识付费体系如何搭建? - KESION 科汛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联合发起一项关于知识付费的调查,对1300多名青年进行了采访调研。数据显示,近七成受访者认为知识付费的内容质量参差不齐;超五成受访者觉得缺乏后续服务和支持、产品宣传与实际不符、“水分大”;还有一定比例的受访者认为,部分知识付费产品存在定价过高、内容同质化等问题。

知识付费,本质上是一种提供信息服务的行为。一些人共享自己的知识积累和认知盈余,通过平台匹配和互联网传播,满足另一群人个性化的信息服务需求。人们愿意为所谓的“知识”付费,不少是为了充分利用碎片时间提升自身能力与水平。

“注水”的知识付费产品危害大矣。有媒体报道,一些博主分享的健康知识竟然都存在错误。用户为此类不负责任、漏洞百出的“知识”付出的不仅是金钱,还有昂贵的时间成本;还有一重隐性的危害是,部分内容并不稀缺、品质也缺乏保障,虽然披着“知识”的外衣,但对用户的能力提升毫无用处。

知识产品拥有巨大且稳定的市场,特别是随着终身学习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时时学习、处处学习已成更多人主动的选择。而培育和呵护这个充满潜力的市场,需要耐心和定力,急功近利或许能换得一时热闹,但透支了整个市场的未来。

眼下,当务之急是倾听用户的心声,解决影响用户体验的真问题。比如,坚持内容为王,为用户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在此过程中,相关平台和内容生产者不能仅提供“轻量化”的信息,更要立足长远,向系统性的知识培训、深度学习等方向进阶。在完善内容的同时,着力完善定价模式和评价机制,这既是对用户权益的保障,也可以倒逼知识付费平台及内容生产者不断改善产品与服务,进而实现优胜劣汰,维护良好市场生态。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知识付费产品被非法盗版售卖的现象愈演愈烈,甚至已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这也提示我们,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应“小步快跑”跟上,培厚知识创造和传播的土壤,为市场谋长远。

来源:光明网  

责任编辑:王立钊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