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县域道路总里程超23万公里,农村人口占比近七成。然而,“出行安全”曾是悬在乡村群众头顶的一块心病:河南省公安交管部门数据显示,近5年河南省农村道路亡人事故占比高达55.24%。信号灯缺失的“盲区”、路网交织的“迷宫”、安全意识的“短板”,让乡村路口成为民生保障的“痛点”。为破解这一难题,平安产险河南分公司以一盏盏“平安红绿灯”为起点,走出了一条“设施升级+意识提升+科技赋能”的乡村道路安全治理新路径。
从“高危路口”到“平安通道”
“为民办实事,就得从群众最盼的事做起。”2024年,响应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号召,平安产险河南分公司率先启动乡村道路风险减量行动。不同于“大水漫灌”式治理,该公司整合交管部门事故台账、同业理赔数据及自身人伤案件信息,通过多维度数据建模,精准绘制出河南省“伤人路口”风险地图。在郑州新郑、航空港区等11个事故高发路段,平安产险出资安装“一体化智能红绿灯”“震荡减速带”“太阳能爆闪灯”等设施,短短3个月,试点路口交通事故率直降90%,滚动12个月实现“零死亡”,交出了一份“小投入大成效”的治理答卷。
2025年,这场“平安守护”全面升级。该公司联动行业九大主体,在郑州5个县域55个路口配合交管部门推进标准化改造,同时独立完成外围地市74个风险路口攻坚。截至目前,郑州市92个路口已完成整改,崭新的信号灯在村口亮起、减速带在路面延伸,预计11月底全面竣工后,这些路段交通事故发生率将较治理前下降至50%。从“试点探索”到“全面推广”,平安产险用行动证明:民生难题的破解,往往始于一次主动的“先行先试”。
从“行业独唱”到“协同合唱”
“以前是‘各扫门前雪’,现在是‘抱团暖万家’。”2025年7月,在河南金融监管局与河南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指导下,在河南省保险行业协会的统筹下,平安产险河南分公司牵头省内9家同业公司,在郑州航空港区启动“警保共筑乡村路、安全守护千万户”行动,标志着河南道路安全治理正式迈入“政府主导、行业协同、群众参与”新阶段。这不仅是一次资源的整合,还是一次责任的“扩容”——平安产险主动将自身经验转化为行业共识,推动治理力量从“单一主体”向“多元协同”升级。
“硬件”升级后,“软件”如何跟上?“平安产险‘道路安全宣传队’的小姑娘们,拿着漫画手册教俺闺女认红绿灯,现在孩子过马路比俺还‘懂规矩’。”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棘针坟村妇女委员刘英英的话,道出了村民对“意识提升”的迫切需求。为让安全理念“入脑入心”,平安产险在河南省各地市组建专业宣传队,联合公安民警、基层干部开展“美丽乡村行”活动,从“村口课堂”到“田间宣讲”,把交通规则变成“家常话”,覆盖百余县域群众。
2025年汛期,持续降雨让乡村道路安全面临考验。平安产险依托鹰眼风险预警系统,对河南省453个易淹路段进行“红黄蓝”三级标注,实时推送预警信息至河南省公安厅及行业十大主体。“收到预警后,交警、劝导员10分钟内就能到现场疏导。”河南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负责人评价,这套“科技+协同”的防汛机制,让汛期乡村道路通行效率提升40%,群众直呼“心里有底了”。
从“冒险过马路”到“安心走坦途”
“以前过这个路口,得攥着孙子的手在车流里‘抢时间’,现在车子离老远就减速,红绿灯亮起来,心里的石头也落了地。”郑州航空港区大马村村民马小伟望着村口的红绿灯,眼角的皱纹里满是笑意。这个岗李村路口曾是“事故黑点”:近3年每月都有刮擦事故,平安产险通过大数据锁定风险后,仅用半个月就完成红绿灯、减速带安装,如今事故率下降80%以上,“冒险过马路”成了过去。
“平安产险送来的不只是红绿灯,更是‘规矩’。”郑州航空港区交警五中队副队长常欢深有感触。在港区4个乡镇的9个改造路口,平安产险不仅安装了物理防护设施,还通过“宣传队+交警”的组合,让“红灯停、绿灯行”成了村民的自觉。“以前村民横穿马路是常态,现在看到减速带就减速,看到爆闪灯就礼让,安全感是实实在在的。”常欢补充道。
新乡市原阳县的5处“高危路口”,曾让交警张世磊“头疼”:近3年发生事故86起,伤亡案件占比超三成。平安产险联合交管部门制定“一路一案”,针对性增设警示柱、爆闪灯等七大类116个设施。“改造后第一个月,事故就降到原来的20%,死亡及伤残案件几乎‘清零’。”张世磊指着路口的“安全套餐”说,“现在村民出门‘抬头见警示、脚下有减速’,这才是真正‘为民办实事’。”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孟姝 徐林萍 刘丽霞)





扫一扫分享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