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转型是道必答题

2025-11-18 15:56:45 作者:刘发为

一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行动》白皮书(简称“白皮书”);二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简称“COP30”)在巴西贝伦举行。

以融合促低碳 以绿色助转型_发展_新能源_经济

无论是白皮书,还是COP30,无不传递着一个明显的信号:绿色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时代洪流中的必答题。在这场关乎人类未来的转型中,中国正以实际行动诠释“言必信,行必果”。

中国2020年提出“双碳”目标以来,一步步搭建起坚实的“1+N”政策体系。国家层面出台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进行系统谋划和总体部署,部署了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等“碳达峰十大行动”,有关部门出台能源、工业、交通运输等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

能源活动是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白皮书梳理了令人振奋的进展:截至2025年8月底,中国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突破16.9亿千瓦,达到2020年的3倍以上,贡献了2020年以来约80%的新增电力装机,风光发电量占比以年均提高2.2个百分点的速度稳步攀上新台阶。戈壁滩上“风光”无限,屋顶光伏“向阳而生”,绿电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越过万水千山、点亮千家万户。

转型不仅发生在能源领域,更渗透到中国经济的每一寸肌理中。

产业低碳化进程不断上演“加减法”:“十四五”以来,共有1.98亿吨焦化产能、1.1亿吨水泥熟料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2000多台燃煤锅炉实施有组织排放改造,传统产业展现了新面貌、焕发了新活力。与此同时,新动能蓬勃生长,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

绿色发展理念不断从宏观政策走向微观实践。中国于2021年7月正式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纳入电力、钢铁、水泥、铝冶炼等行业,覆盖全国60%以上的碳排放量。截至2025年9月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约7.28亿吨,累计成交额约498.3亿元,“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成为市场法则。共享单车、垃圾分类等日常选择,也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转化为亿万人民的行动自觉。

就在中国坚定推进绿色转型的同时,这几天,全球气候治理的目光聚焦在巴西亚马孙河畔。

COP30关注多项与气候变化相关的议题,包括能源转型、气候融资、气候变化适应等,与会者呼吁各国团结一致为应对气候危机寻找共同解决方案,加快实现公正转型。这几天,COP30上的“中国角”很热闹,由废电路板树脂和再生铝材制成的桌椅、绿色农业基地里种植的茶叶与咖啡等物件,向世界传递着中国推动绿色转型、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行动。

纵观全球趋势与中国实践,绿色转型这条道路绝非坦途。它意味着各国需要面对转型的阵痛,需要突破技术创新的瓶颈,也需要国际社会的通力合作。但挑战往往与机遇并存,国际能源署报告指出,到2030年,清洁能源转型有望创造逾3000万个工作岗位。

绿色转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它超越单纯的环境议题,将经济模式的重构、社会观念的转变和国家竞争力的重塑等多元因素融为一体。中国的探索表明,绿色转型不仅不会阻碍发展,反而会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正如白皮书所说:“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在这场关乎蓝色星球命运的征程中,每个国家都是同舟共济的航行者,唯有携手前行,才能驶向生机盎然的绿色未来。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王立钊

扫一扫分享本页